韩国将榫卯技术申遗成功?很遗憾,这件事情是真的,依据联合国资料,虽然这个申遗项目的名称是“大木匠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但在介绍里有这样的描述:对木材切割修型,然后在不使用钉子的条件下交错组合成木制件……
之前,韩国说端午节是他们的,还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这也说起来也是真的可笑。韩国人最了不起,他们自己认为——端午节是韩国人发明的,中医是韩国人发明的,孔子是韩国人发明的,如来佛是韩国人发明的,孙悟空也是韩国人发明的,因为孙悟空玩的是棒子!连四大发明都是韩国人发明的!还有燃灯节、泡菜、中医、中国结等等中国流传多年的文化瑰宝,都被韩国强行掠夺走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卯榫的历史以及它的发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去了解,去认识,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圜凿而方柄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楚辞·九辩》。榫卯,古称衲凿(也有凿衲的称法),指榫头和卯眼。凿衲相应,故常用以喻彼此相合。汉桓宽《盐铁论·非鞅》:“有文武之规矩,而无周吕之凿构,则功业不成。”衲,指榫头,用以插入另一部分的榫眼,使两部分连接起来。凿,指器物上的孔,是容纳柄(榫头)的。宋时已有榫卯的称法。程颍、程颐《二程遗书·伊川语录》(宋朱子编)中记载“衲凿者,榫卯也。榫卯圆则圆,榫卯方则方。”宋代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书首“营造法式看样”及卷五“大木作制度举折”中,均有“卯眼”一词出现。

在木结构体系中,榫卯的主要功能是将结构各部件结合为统---的整体,通过榫卯结构传递荷载,使整个结构体系受力均衡、稳定坚固。与绑扎结合、金属缔固物结合、钉结合等相比,榫结合的强度最大也最为美观。且木质榫卯是一种柔性的连接,具有极好的弹性,使连接的部位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形成动态平衡。另外,从材料的角度说,即便是最为简单的木构造,也会碰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应付由于环境湿度的变化,木材横向与纵向的膨胀收缩率不同,从而导致各部分产生不同大小的位移。理论上,一个方向的榫卯组合,嵌接的部分经过若干年就会松脱。但是,当大量榫卯组合在一起时,由于榫卯结构是由不同方向嵌接,张紧与松脱的作用力便会互相抵销,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榫卯接合的另外一个显著优点在于它的可逆性。由榫卯连接的各个构件都可以拆分,便于运输组装以及构件的替换维修。但是,榫卯结合也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缺点,由于木构件要牺牲自身的一部分才能彼此咬合,使得构件的结合部位的断面要小于其他部分的实际尺寸,这就要求榫卯的剔除方式既要有足够搭接长度又要保证结合的强度,由此衍生出让榫等木构件的特殊做法。
关于榫卯的起源有很多传说。相传春秋时期的鲁班用六根木条制作了一件叫做鲁班锁的玩具,这种木制玩具利用木材本身的凹凸十分巧妙的咬合在一起。其创意就来源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
在距今6500——6900年间新石器时代,榫卯就已经发展出其雏形。河姆渡遗址第-一期文化发现的干栏建筑遗迹中发掘出土了大量木构件,其中凿卯带榫的构件达百件以上,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榫卯"。这一时期金属工具尚未出现,使用石器加工木料并非易事,因此榫卯大多比较粗糙,只在原木上稍作修整。柱头柱脚榫、燕尾榫、企口榫等多种明清时期常用的榫卯在当时已经出现雏形。说明当时木结构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春秋至西汉(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木构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细木作工艺非常发达,此时已有格肩榫、燕尾榫、透榫、勾挂榫等多种卯榫。战国时期的榫卯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榫卯的受力性能也有了非常科学的运用。例如现代细木工工艺理论和实践证明,鸠尾榫的倾角不得大于10°,否则会使榫尖端造成剪割破坏。根据林寿晋先生对战国时期燕尾榫角度的研究,四个实例中有三个在临界度10°以内,另外一项虽然超过10°,但所差无几。"这充分正明,战国时期的木作工匠已经认识到燕尾榫榫头倾角与所受剪力的关系,并计算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倾角临界度。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关于榫卯的记述较少。但从发掘出的建筑遗址和大量的雕刻、绘画、石雕等资料,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建筑技术取得显著发展。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系尤其是斗拱体系基本形成"。
《世说新语》记载:“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秤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动摇,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见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之故也。”说明当时对于高层木结构技术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建筑自重和荷载的平衡性也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大木结构技术的进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构件结合的方式也必然更加科学,为唐宋时期,榫卯结构的规范化做出必要的铺垫。

唐宋时期,木作的设计和加工的进一步模数制、规范化,重要标志就是《营造法式》的出现,这意味着大木作榫卯的形制也形成了规范。《营造法式》卷三十图样中将榫卯分为三类,即铺作卯口、梁额卯口与合柱鼓卯。
铺作卯口在卷四中有明确规定:“凡开拱口之法,华拱与底面开口深五份,广二十份。口上当心两面各开子,通拱身各广十份深一份。余拱上开口深十份,广八份,”又“凡四耳斗,与顺跳口内前后里壁各留隔口包耳,高二份,厚一份半,桢斗则倍之。”以之与图样对照,凡悬挑构件均刻等口,与悬挑构件十字相交的构件均刻盖口,即清代做法中的“山面压檐面”。山面压檐面是为了保证受力时,山面构件会压紧檐面构件,使整个榫卯荷载越大结合越紧密。显然当时已经考虑到榫卯刻口方向与构件受力的关系。由此可推断出唐宋时期木工对于水平构件成角结合的方法已经非常成熟。
梁额卯口,即梁槁节点处梁、柱、博、枋、普拍枋等的拼接方法。水平构件例如博、普拍枋之间采用螳螂头口或勾头搭掌的榫卯。梁柱等水平与垂直构件之间采用镊口鼓卯或藕批搭掌、萧眼穿串的做法。合柱鼓卯,则系用二至四条小料并合为一条大立柱的方法。这两类卯口及鼓卯,均以保证拼接的构件受外力后不至拉开、脱榫为原则。

垂足而坐的方式由上层阶级开始普及到全国,家具在形式上出现了高型家具与低型家具并行的状况。极大的改变了室内家具的形态。两宋时期,跪坐习惯及其相关家具被垂足而坐完全取代。在家具的造型和结构方面,先后经历了箱型壶门结构到梁柱式框架结构的转变,大量应用了装饰性的线脚,丰富了家具的造型。这些造型与结构特征,都为后来明清家具的进--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作为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在建筑形式、构造方式、建筑材料、工艺技术已经法式则例等方面进一步走向成熟。明清建筑的榫卯结构,较之唐宋时期,虽然在构造上大大地简化了,但仍然保留了它固有的功能。《清式营造则例》将大木作榫卯的制作与具体木构件的制作联系起米,例如在大木制作中规定“每柱径一尺,外加上下榫各长三寸”。《营造算例》中也有关于榫卯的记述,“顶杞柱子上榫长按柱头径十分之二。平板枋梁头银锭扣各按本身宽十分之五,以柱中往外只用十分之二之二份半”。家具木作手工艺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在榫卯种类和做法上更加全面和成熟。然而到了清朝后期,木结构建筑无论在建筑形式上或结构技术上,只是保持着原来的状况,极少新的改进,成为长期停滞的状况。
斯卡帕说过“我得承认:我希望评论家在我的作品中发现我一以贯之的企图,就是归属传统的强烈期望,现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式应该追随古典的秩序,但是请不要用传统的柱头和柱式,因为你已经不能再这么做了。今天,即使是神也不能再创造一个雅典的柱式了。只有正宗和原初的才令人尊重,后来的那些——即使是帕拉迪奥的也全部是赝品……”创造根植于传统。匠人传承的技艺,经过多代人的智慧累积最终成为传统,与其说作品是匠人自己的创造,不如说通过他们的工作体现了传统。回归传统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而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以现代的手法发扬传统建筑的优秀品格。

传统与变革,是建筑发展进程上的一对矛盾,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而言,传统在于思维模式的制约,变革在于思维模式的变化。对于中国建筑的发展而言,或许重要的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思维方式上。“现代语言应该像古典形式一样具有自己的词汇和语法。我们应该像使用古典柱式那样使用现代形式和结构。”遵循建筑的传统,但又不能简单复制传统的形式。像传统建筑那样尊重建造的真实性,也许是探索现代建筑另辟蹊径的一种方式。
如今的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很多外来的文化不断进入我们的视野与生活。在学习其他文化的同时,希望我们的青年和少年能够重新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要让这样优秀的东西失传,这也是我们民族能够屹立在世界之林的根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