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之解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碳评估与碳设计 ,作者程恭
一,后喻的碳议题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议题,已经进入到了世界各地中小学生的课本之中。因此,对于21世纪的孩子,气候变化不仅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物理现实,气候变化还是他们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知识常识。
反而是作为这些孩子的长辈,那些出生在20世纪的人,在他们的教育中,大多数缺乏对于气候变化的基本了解,甚至由于对于新颖事物谨慎,从而产生某种抗拒心理,进而排斥这个充斥信息世界的宏大议题。
这就产生了一种文化现象:后喻
后喻这个话题讨论的是知识传播的方向和方式。二十世纪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ed,1901—1978)运用现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从不同文化传递的视角入手,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
前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文化;
同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
后喻文化是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经验,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
这个后喻时代在玛格丽特米德那里,最典型的是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很多第一代移民对于移民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语言和制度,了解的比他们的孩子要慢、要少、要浅。于是,就发生了很多传统社会不会产生的情况,例如父母向孩子请教如何为人处事。而在传统社会中,知识都是由长辈向晚辈流动。由于长辈掌握着知识,也就更容易结合自身的权威,形成威权的社会结构。
而当知识的流向逆转,长辈不具备可以指教晚辈的经验,晚辈需要以同辈之间的互动,掌握更新的知识,并回头向长辈传播的时候,那么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社会的权威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如果说移民是空间上的知识断裂和文化上的重组,那么在进入到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新移民,并且在一个长辈工作养家糊口,而晚辈上学更新知识的布局情况下,由晚辈向长辈传播信息也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二,气候变化必然是一个后喻的文化
因为长辈们接受教育的时候,气候变化还不是教科书里的常规内容,只可能在新闻和讲座等平衡获得这个议题的讨论。但是,对于21世纪的孩子,他们的教科书里是气候变化,他们的计算机里是气候变化,他们的游戏和讨论中,还是气候变化。那么,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了气候变化作为他们的成长背景,也知道他们需要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在这个时候,他们还肩负着向长辈们传播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的责任。可能很少有这样迫切需要晚辈主动向长辈传播的知识。不同于计算机知识,往往是长辈主动向晚辈寻求援助,并且虚心乐意地接受晚辈的帮助和建议。因为计算机和网络信息,都是长辈现在迫切需要,但是自己的知识结构无法承载的新概念。但是气候变化似乎没有那么让长辈们迫不及待,反而是他们希望逃避的议题,毕竟气候变化的主要肇事者,就是这些20世纪出生的成年人。
可是,如果21世纪的人希望20世纪的人能够和他们合作,一起面对气候变化,就需要主动地向他们的长辈输出气候变化的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讨论与分析。这样才能实现亡羊补牢式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解读《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是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21年出版的科普性质的作品。该书的作者是杨建初、刘亚迪、刘玉莉三人。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适合对于气候变化,特别是双碳目标的门外汉来读。因为该书以系统完整的框架,介绍了碳达峰和碳中和议题中的基本知识,对于那些在自己的教育中没有覆盖气候变化议题的20世纪人,是必要的信息补充。
实际上,鉴于双碳议题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和政策更迭,这些基础知识对于21世纪的年轻人也是有用的。
个人认为,如果一个21世纪的人,对于课本上语焉不详的气候变化有更多更深入理解的愿望,也不希望以网上碎片化的信息来构建自己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理解框架,那么阅读《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可以让他们形成一个有用的知识结构,起码是必要的知识基础,从而能够深入进入到双碳议题之中进行研究和讨论。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之解读的图1


第一章“在历史变局中世界迎来碳达峰、碳中和”
题目已经说明了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和历史性。任何把气候变化理解为天气让人不舒服的感觉,仍然没有把握住气候变化的深刻含义。气候变化对于21世纪的人,是存亡绝续的议题,不能把头埋进沙子,以掩耳盗铃的姿势来忽视气候变化的挑战。实际上,本章也记录了国际社会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四大重要里程碑,分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巴黎协定》。本公众号希望在其他文章中深入分析《巴黎协定》对于气候变化的关键作用,在此就不赘言了。
第二章“碳达峰、碳中和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个新的思想和概念,都是有自身的脉络的,也是具有其具体处境下的理论基础的。该书认为,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理论基础是“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具体呈现的哲学和伦理学基础是“生态文明观”和“生态公正理念”。由于笔者个人偏好,需要在此多说几句。因为在其他的气候变化文本阅读过程中,生态公正往往缺席,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正。
该书认为“生态公正是指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相关关系时,不同国家、地区、群体之间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必须公平对待,体现了人们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其权利和义务、所得与投入的一种公正评价”。
生态公正的具体内容包括:
1. 种际生态公正;
2. 群际生态公正;
3. 个体生态公正。
第三章“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首先指出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显著影响,这样的气体循环失衡直接改变了大气的成分结构,间接改变了气候运行模式,从而体现为气候变化。因此,为了逆转这个累积过程,需要在全球范围内,以健全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替代旧有的发展模式。这应该成为国家政策水平上必须考虑的宏观调整对象。
第四章“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系统”
实际上,地球上的碳并没有显著增加,也没有显著减少,现在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都是在地球上存在数亿年的元素。那么,为何在几十亿年的时间中,气候变化都不是问题,而现在突然成为巨大的挑战了呢?如果我们回顾地球历史,气候变化一直都是生物的外部挑战。只不过在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我们前所未有地意识到了气候变化对于我们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巨大威胁。以及,这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人类工业活动造成的,故此人类难逃其咎。
如何理解这样的气候变化背景,利用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实现事半功倍的碳汇,就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出的回答。遗憾的是,该书作者并没有对于这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给予足够的重视,哪怕这个议题已经成为双碳议题的国际热点。
第五章“碳达峰、碳中和与产业”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会产生碳排放,但是其效果不同。一般来说,第三产业产生的碳排放比较低,而第二产业比较高。第一产业比较复杂,传统的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应该不仅没有碳排放,反而可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但是随着化肥、农药、除草剂、农业机械化等进入到第一产业,第一产业的碳排放在农业发达地区一直居高不下。如何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强制性要求下,进行第一产业的调整、第二产业的转型、第三产业的适应,都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挑战。
第六章“碳达峰、碳中和与政策”
应对气候变化有两个主要方式,一个是减缓气候变化,一个是适应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也是主要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的政策调整。因此,需要每个国家制定相应的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划,并且在财政和金融领域,以专项政策、专项基金来推动这些政策的实施。
第七章“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一直是国际社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基本方式,也是在全球尺度上,为了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世界各国达成的一种妥协性的措施。但是,这样的碳排放交易必须在一个可信任的平台上进行,其监测与管理、追责与救济,都需要更多的法律工具和执法能力。
第八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
该书提出了清洁煤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节能技术;智能监督技术等几个领域。实际上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技术正在快速发展,领域也在急剧拓展。因此,对于碳达峰、碳中和有兴趣的读者,大可关注相关的气候变化议题网站。
在这里插播一个广告,现在已有一个网站(www.qihoubianhua.net),希望为大家提供一站式的气候变化相关议题的信息平台。网站仍然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之中,盼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网站的信息采集和发布之中,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第九章“碳达峰、碳中和与低碳能源”
新能源车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并且帮助我国的车企实现了追赶和超越世界前沿的机会,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我国对于低碳能源的高度重视,举国之力向新能源领域倾斜,给予了相关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更宽容的试错机会。以此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低碳不是不发展,而是更好的发展。
第十章“碳达峰、碳中和与新型城镇化”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由不到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逆转为三分之一的农村人口,特别是这一过程还是伴随着人口总量上升的前提下进行的。202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是90199万人。这比1980年的全国人口98120万人口还多。所以,相当于把40年前的中国人,都搬到了城镇。与此同时,全世界也经历了农村人口占比和城镇人口占比的逆转。在这样的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势必需要考量到新型城镇化的挑战。
第十一章“碳达峰、碳中和与公众生活”
正如本文开篇所说,碳达峰和碳中和不是遥不可及的话题,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每一天的每件事上去思考和行动的议题。必须在生活层面,倡导绿色的低碳文化,培养公民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将宪法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到人心底层,进而形成具有伦理学意义的道德观。只有每个人都以低碳为荣,以碳排为耻,才能促进碳达峰和碳中和思想成为21世纪全球的生态文明公民意识。
第十二章“碳达峰、碳中和与全球治理”
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全世界的双碳目标的一部分,我国的成败关系着全球的成败。同理,全世界的双碳目标也与我国的双碳休戚相关。如果我国不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世界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可能性极低。而如果我国实现了碳达峰和碳中和,但是世界其他地区都没有实现,那么我国对于气候变化治理的贡献,就被其他地区给抵消了。与此同时,我国还需要承担这个贡献的各种成本。
所以,一个有效而现实的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在全球的语境下,与世界各国各地区携手共进,互通有无,彼此监督,才能实现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从而看到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续未来。

登录后免费查看全文
立即登录
App下载
技术邻APP
工程师必备
  • 项目客服
  • 培训客服
  • 平台客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