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Eurodyn2017会议看交通环境振动的发展现况

1.png

在土木工程领域,轨道交通环境振动算是相对小众的研究方向,国际上主要研究群体集中在欧洲、日本和中国。国际上该领域的学术会议并不多,较为成规模的是东亚地区(以大陆为主)的环境振动系列会议(ISEV),另一个即是欧洲结构动力学系列会议(Eurodyn)下设有较成规模的交通振动分会场,其余会议多是声学、铁道工程和岩土工程等领域,参会同行人数相对较少。


第十届欧洲结构动力学会议(Eurodyn2017)于本年度9月10-14日在意大利罗马大学召开。笔者参与了为期两天的交通振动分会场报告讨论及交流,并阅读了本次会议的投稿文章。仅以拙笔拙见就本次会议上各国学者研究内容及研究热点做初浅分析。

本次与交通环境振动为主题的报告共安排33场(少数报告演讲者未出席会议),分布在“交通振动”、“振动控制”、“土结相互作用”、“移动荷载问题”等几个分会场。从报告数量上看,比利时和中国为4,丹麦和法国为3。从地区分布上看,亚洲投稿和参会相对较少,仅8场报告,毕竟是欧洲的主场,因此以下评述中的发展现况不能完全反应亚洲地区的情况。

2.png

从发文单位来看,投稿单位较为分散,绝大多数科研院所只投稿了1篇文章,这也与部分议题主席对同一单位同一母体摘要内容的控制有关。发文单位最多的为比利时鲁汶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为轨道交通环境振动欧洲和亚洲的主力,均为4篇。此外,发文超过1篇的单位还有:丹麦奥尔堡大学(3篇)、波兰克拉科夫理工大学(2篇)、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2篇)、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篇,未派人员参会)。其中,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是土动力学和交通环境振动的老牌科研单位;而丹麦奥尔堡大学此前主要是在弹性动力学、土动力学和结构动力学方面从事理论模型研究,本次会议的投稿集中涉及了交通振动的应用研究领域;而波兰院校在该领域的论文此前鲜有见到,从其研究论文的涉及内容和综述来看,应该与波兰发展轨道交通的规划有关。


从论文涉及的交通振源类型来看,最多的是地面客运列车(包括常速、高速)、为12篇,其次是地下铁道振源、为4篇,讨论路面公交振源的有3篇,讨论有关电车的有1篇,其余另有约一半的论文并没有特定的交通振源类型作为背景依托。

3.png

从研究内容上看,讨论减隔振问题和轨道动力学的文章最多,分别有7篇;其次是讨论振动响应分析、振源特性和预测模型及方法。减隔振的7篇文章中,4篇涉及到传播路径隔振,3篇涉及到振源及轨道减振,没有涉及建筑被动隔振的文章。

首先谈谈传播路径隔振,论文涉及传播路径隔振的种类包括排桩、多排连续墙和地面堆载三种。仅从隔振方法和研究方法上,与过去几年的研究相比没有实质性飞跃。基于数值计算,两排墙效果略优于单排墙的结论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

4.png

比利时鲁汶大学 Van hoorickx et al 


地面堆载的方法是解决地表振源、在传播路径上改变阻抗提出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在欧盟资助的RIVAS项目中通过数值计算和现场测试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答。本次会议有一篇从理论上讨论该方法的文章,有些新意。

5.png

阿联酋扎耶德大学 Peplow et al


此外,铁科院的一篇文章通过数值计算讨论了多排桩的隔振效果。多排桩或周期性排桩的理论和应用是近年来北京交大和铁科院一直在做的研究,目前国外同行较少对此进行深入分析,该方法的应用效果以及形成成套的设计优化理论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6.png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Zhang et al


轨道振源减振,会议有两个报告都涉及到了梯形轨枕。其中,北京交通大学利用浮置梯轨研究了预载质量对轨道减振效果的影响。而日本铁道研究所则汇报了有砟梯轨的减振效果研究。在环境振动领域,日本学者一如日本其它领域一样,较少在英文国际期刊上系统公布其研究成果。此次的汇报从室内试验、数值计算、现场测试等多个方面研究有砟梯轨,仍然体现了日本人以实验为依托的研究风格以及细致的研究条例。总体结论上看,有砟梯轨仍然在低频段有其独特的减振优势,这和我国在广州地铁有砟梯轨测试的结论是一致的。

7.png

北京交通大学 Ma et al

8.png

日本铁道技术研究所 Watanabe et al

9.jpg

日本铁道技术研究所有砟梯轨减振性能汇报ppt


在振源特性研究方面,北京交通大学汇报了曲线段车轨耦合模型的研究进展,将周期性理论应用于求解曲线轨道动力响应的原创性方法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被分会主席Degrande教授誉为分会报告中“最具吸引力”的研究。

10.png

北京交通大学Du et al

11.jpg

北京交通大学杜林林博士作报告


在预测模型和方法的研究上,比利时鲁汶大学和葡萄牙波尔多大学依旧发挥了欧洲在该领域创新示范作用。针对2.5D模型和周期性模型难以考虑轨道刚度纵向渐变和突变的问题,比利时鲁汶大学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分析技术的分析多个耦合周期结构的方法。

12.png

比利时鲁汶大学Germonpre et al

13.jpg

比利时鲁汶大学Lombaert教授做报告及ppt

14.jpg

葡萄牙波尔多大学提出了一个预测建筑振动和二次噪声的模型。模型基于子结构法,考虑整个传播链的全部子系统,利用2.5D有限元法模拟轨道-地层-建筑系统,利用2.5DFEM-MFS(Method of Fundamental Solution)耦合法模拟二次噪声.

15.png

葡萄牙波尔多大学Colaço et al

16.jpg

 葡萄牙波尔多大学PPT


 交通引起建筑室内振动和噪声问题也同样受到其它学者关注,包括探索室内噪声与振动规律以及建立相应的振动模型、声振耦合模型等。但室内振动评价时,各个国家仍存在指标接口的问题,比如我国VLzmax和VLmax仍无法与欧洲三种主流指标对接,而波兰国内采用的WODB指标也是国际上较为陌生的。

17.png

波兰克拉科夫理工大学 Koziol et al

18.jpg

国材料与测试研究所Auersch博士做报告及PPT

19.png

瑞典隆德大学Persson et al


本次会议的其它论文,还较为集中的反映出三个研究点和特征。

其一,是基于实测的混合预测方法进一步受到各国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实测的传递函数要远远优于过度简化的理论模型。

20.png

西班牙SENER Ingenieria y Sistemas, Sole & Huguenet et al


其二,是完美匹配层(PML)法的广泛应用。这应该是继无限元法外近年来逐渐流行的截断边界处理的趋势,就本次会议来看,欧洲各国已较少采用粘弹性、弹性、粘性边界来处理环境振动边界问题。

21.png

22.png

其三,是研究轨枕吊空、局部损伤、刚度局部变化等因素对环境振动影响。尽管停留在模型计算和过度简化上,但显然这一问题也受到关注。

23.png

伊朗科技大学Esmaeili et al

24.png

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 Kaynia et al



轨道交通
0 2

从Eurodyn2017会议看交通环境振动的发展现况的相关视频课程

从Eurodyn2017会议看交通环境振动的发展现况的相关资料下载

从Eurodyn2017会议看交通环境振动的发展现况的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从Eurodyn2017会议看交通环境振动的发展现况的相关案例教程

    10月13日,由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环境振动研究所主办的首届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环境影响青年学者论坛在交大主校区思源西楼305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了12名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从事轨道交通噪声和振动环境影响的青年专家参会。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对本次论坛给与了极大的支持,共有来自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于2018年8月-26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本次会议由《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江苏大学联合主办,由《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辑部、江苏大学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力学学会水动力学专业组、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船舶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社、奇石乐仪器仪表科技(上海)
    2018年7月11-13日,正值盛夏时节,凉爽大连迎来“第五届国际岩土介质破裂力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系列年会”。大会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能源部、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学院共同承办。会议以特邀报告、邀请报告、主题报告等形式展开交流,旨在为与会专家、青年学者、企业等提供一个与国内外知名学者互动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以促进岩土
    第十四届全国环境力学学术会议于2008年8月6日至7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共有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的160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郑晓静院士担任会议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宁教授和大连理工大学季顺迎教授担
    2018年11月23日至25日,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主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协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理工大学和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宁波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和黑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为支持单位。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每四年举办
    道路设计
    影响力
    粉丝
    内容
    获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