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北大马丁课题组高效制甲醇新突破

能源小分子(如CH4、CO2等)的活化和转化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的核心。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发展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化工,成为未来最有希望满足人们对液体燃料和基础化学品需求的途径,如何有效活化CH4让其转化生成高附加值产品则是当前化学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甲烷的众多转化产物中,甲醇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产物:甲醇是基本化工原料,可以很容易地转变成烯烃、芳烃等重要的化工原料以及燃料,且甲醇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有利于长期储存和运输。

因此,把甲烷催化氧化为既可作为液体燃料又可用作化工基本原料的甲醇,是缓解能源紧张的有效途径。传统的甲烷两步法制甲醇的工艺路线(先将甲烷转化成合成气,再通过合成气制甲醇)存在反应条件苛刻、耗能高等多种问题,如何实现甲烷在温和条件下直接氧化制甲醇,是近百年来工业界和学术界共同的“Dream Reaction”。


最近,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丁教授课题组与伦敦大学学院的Junwang Tang教授课题组合作,突破传统研究思路,在外场(模拟太阳光)辅助下,以常规浸渍法获得的二氧化钛负载铁为催化剂、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实现了甲烷一步活化高选择性制甲醇。3小时内,甲烷的转化率可达15%,总醇选择性可达97%,其中甲醇的选择性高达90%,且该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球差校正电镜和吸收谱学研究表明,该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为高度分散的三价铁物种。该研究工作构建了新的甲烷一步高效制甲醇体系,为温和条件下实现甲烷的高效活化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以“Highly selective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methanol at ambient conditions by titanium dioxide-supported iron species”为题发表于Nature Catalysis(Nat. Catal. 2018, 1, 889-896)。

Nature子刊:北大马丁课题组高效制甲醇新突破的图1

不同条件下的甲烷转化率和活性图

Nature子刊:北大马丁课题组高效制甲醇新突破的图2

最佳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该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马丁和Junwang Tang为该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伦敦大学学院谢吉嘉,第二作者是北京大学金仁喜博士。这项工作的合作者还包括北京工业大学李昂博士、兰州化物所毕迎普研究员等。

来源:北京大学

石油天然气

Nature子刊:北大马丁课题组高效制甲醇新突破的评论0条

    暂无评论

    Nature子刊:北大马丁课题组高效制甲醇新突破的相关案例教程

    撰稿:刘癸庚(南洋理工大学)、高振(南方科技大学) 说明:本文由论文作者团队投稿 光的传播在生活中时刻都在发生。然而,光的传播对环境要求却是极高的。光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有可能被反射或散射到其他方向上去。 例如:在一个一维波导中,光在从A端口往B端口传播过程中,一旦碰到障碍物,一部分光就会发生背向散射,返回到A端口。在这个波导中,无论光是从A到B方向传播,还是从B到A方向传播,都是物理条
    本文由论文作者团队(课题组)投稿 量子信息技术是目前国际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战略技术。各个大国都在持续加码量子技术。研究量子信息的物理体系包括超导、半导体、离子阱以及光量子。其中光量子作为信息载体(或量子比特)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更长的消相干时间、编码信息的维度多、单比特操纵简单、传输速度快等。光量子技术在量子通讯、量子计算、量子模拟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发展迅速。 光量子技术关于光量子信号的产生、存储
    广泛的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MDC)半导体可作为单层(ML)晶体,因此,将每种材料精确地集成到范德瓦尔斯(vdW)超晶格(SLs)中,可以实现具有以前未探索过的功能新结构。 在此,来自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的 Moon-Ho Jo等研究者,报道了一种由MoS2、WS2和WSe2等两种不同TMDC MLs组成的具有可编程堆积周期的vdWSLs的原子层-层外延生长。相关论文以题为“Heteroepitax
    汽车用高能电池需要电池持续使用十年以上,因此其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这对于新兴的含硅电池来说很重要,但是这方面的信息却是缺乏的。目前大部分关于硅负极的研究都集中在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带来的影响,但对含硅电池随时间变化的退化情况很少有研究。以化学储量的电池的经济可行性取决于其总服务时间。在这些情况下,必须考虑锂离子电池可能会在完全没有循环运行的情况下,因为长时间存放而老化。这种因为时间而导致的性能衰减被
    你是否还在为电动汽车续航太短、充电太慢而担心?作为20世纪70年就已经发明的锂亚硫酰氯电池(Li-SOCl2),可提供约2300 mAh g-1的高比容量和710 Wh kg-1的高能量密度。但是,鱼和熊掌往往难以兼得,这种电池不具有可充性的特点一直制约着其更加广泛的应用。 今日,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和中国台湾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使用无定形碳纳米球 (aCNS) 作为正极,金属钠或锂作为负
    影响力
    粉丝
    内容
    获赞
    收藏
      项目客服
      培训客服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