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仿真-实测结果下对比集总参数法与双热阻模型

1、概述
如何有效的发现、解决封装芯片的散热问题是封装技术发展的研究方向之一,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单位面积的功率迅速增加,这对封装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开展的建模方式中,大多采用“集总参数法”对元器件进行简化建模,该方法简单快速;另一种方式是建立器件的双热阻模型,但需要准确获知器件的热阻值,那两种方法对于板级仿真准确性如何呢?
基于此,本案例对比分析了集总参数法与双热阻模型的仿真应用,并开展了温度实测,讨论了不同建模方法与实测值的符合性。
2、芯片散热相关理论简介
2.1 芯片的散热方式
一般而言封装芯片的散热方式也包含了上述三种热传递形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元器件主要散热形式和具体的热设计措施有关,不存在通用的规律。如下图所示,为典型封装芯片的传热路径。
图1.典型器件散热形式
2.2 热阻理论及元器件建模方法
1、集总参数法
集总参数法:即设置物体内部单一导热率、认为物体温度均匀一致的近似分析方法。该方法简单、易操作、所需信息少;该方法适用于一般元件,例如电阻、电感等,而对于器件由于封装内部结构、材料不同,导致封装不同方向导热率会有较大差异,采用集总参数法建模,则仿真误差可能相对较大,后续会做具体对比分析。
图2.集总参数法
2、 双热阻模型
对于典型芯片封装而言,主要的封装热阻包括 Die 结到环境(Junction-to-Ambient)的热阻 Rja,结到壳(Junction-to-Case)的热阻 Rjc和结到板(Junction-to-Board)的热阻 Rjb。其中Rja与器件所处的环境有关,且器件规格书中的规定值一般为生产商基于标准环境测试,而往往实际应用环境和标准测试环境差别较大,Rja很难应用于芯片结温预计,更多的应用于定性对比不同封装芯片的散热能力。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更多的采用结壳热阻Rja和结板热阻Rjb评价器件的散热能力,由此便产生了双热阻模型。
在建立双热阻模型时一般做如下假设:
①结点热量仅存在两条散热途径:通过上表面传递到空气中或散热器上,通过下表面传递到PCB板上;
②上下表面为等温面,不发生热量传递;
③侧面为绝热面,即结点热量不通过侧面传递。
图3.双热阻模型示意图
3、应用
3.1 建模
基于元器件热特性参数,建立元器件的等效模型如下图所示。示例中,整个产品结构为全密闭机盒,该器件的散热方式除通过PCB板散热,另外在器件上表面有导热垫与外壳相连,借助外壳进行散热。
图4.集总参数建模
图5.双热阻建模
3.2 仿真分析
在保证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获得两种不同建模方式下的计算结果,并实测了器件壳温、焊盘温度、导热垫温度,开展比对分析,为仿真建模提供参考,具体请见下部分内容。(案例制作实属不易,忘理解)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下内容为付费内容,请购买后观看
44人购买
不同模型仿真结果与温度实测对比分析

工程师必备
- 项目客服
- 培训客服
- 平台客服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