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战斗机总体气动布局演变与发展趋势浅析

1903年12月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了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此后飞机经历了110多年的快速发展。战斗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侦察机演变而来,并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对制空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随着作战模式的不断演变,战斗机设计要求不断提高,加之各种理论与关键技术相继突破,战斗机综合性能不断提升,其总体气动布局也随之改变。
战斗机总体气动布局直接影响其飞行性能及作战效能等。虽然现在欧美与俄罗斯等国采用其各自不同的五代或六代划分法,但出于方便探讨战斗机气动布局特点的目的,本文仍基于美国2006年之前的四代划分法,对国外第一代到第四代战斗机总体气动布局演变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未来战斗机总体气动布局进行初步预测。
01
战斗机总体气动布局演变
第一代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为高亚声速或跨声速,实用升限在15000米左右,作战半径大约为500km,开始安装较为成熟的涡喷发动机,武器以航炮为主,机载电子设备较为简单。
第二代战斗机具备高空高速特征——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马赫,升限达到2万米,作战半径大约为1000km,三角翼等新布局出现,发动机已带有加力燃烧室,开始安装雷达并具备导弹作战能力。
第三代战斗机在第二代战斗机的飞行包线基础上,更强调中低空高机动性能,其开始安装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导弹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四代战斗机具备“4S”特征,其发动机推重比一般大于10。
一代机
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第一代战斗机出现,其以近距(5-10km)空中格斗作战模式为主,以航炮为主要武器,并配备测距雷达。本阶段涡喷发动机出现,且亚声速飞行时气体压缩效应及抖振问题得到解决,战斗机可实现跨声速区飞行。第一代战斗机配装单发涡喷发动机(无加力燃烧室),最大飞行速度一般在0.9马赫左右(跨声速区间,能够短暂突破声速),实用升限在15000米左右。第一代战斗机使用寿命很短、发动机可靠性差。典型代表机型有苏联的米格-15和美国的F-86,以及米格-17和F-80等。
第一代战斗机机身与机翼独立设计,其总体气动布局主要特点为:
(1)圆筒机身。机身主要作用之一是将发动机包裹起来,同时机载电子设备功能有限、尺寸较小,采用圆筒机身,易实现发动机安装、机载设备布置及机体加工装配等;
(2)中等后掠角机翼。35°~45°的前缘后掠角可推迟机翼前缘出现激波,能够有效提高临界马赫数,减小激波阻力;
(3)鼓包式座舱。座舱突出机身,可以保证飞行员有较好的前视界及一定的侧视界,利于近距格斗,且飞机不考虑隐身;
(4)机头进气道。由于空空导弹尚未发展成熟,主要依靠航炮执行视距内空战,不考虑大尺寸雷达安装问题,且头部进气道进气效率较高,还可以避免吸入航炮发射后产生的尾烟;
(5)外挂副油箱。不考虑隐身性能的情况下,油箱外挂简单易实现;
(6)单发涡喷发动机(无加力)。飞机起飞总重较小、航程有限,发动机推重比2-3。
图 1 F-86和米格-15
表 1 F-86、米格-15、米格-17和F-80的主要性能和外形参数
二代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第二代战斗机出现,其依旧以近距空中格斗为主要作战模式,更强调高空、高速性能,其以航炮和空空导弹为主要武器,并开始配备火控雷达。本阶段跨声速面积律理论得到突破,带加力涡喷发动机得到应用。第二代战斗机安装单/双发涡喷发动机(有加力燃烧室),最大飞行速度可突破2马赫、最大飞行高度可达20000米。第二代战斗机典型代表有苏联的米格-19、米格-21,美国的F-8、F-11、F-100、F-102、F-104、F-105,法国的幻影-3等。
相较于第一代战斗机,第二代战斗机机身与机翼综合设计,其总体气动布局主要特点为:
(1)蜂腰机身。采用跨声速面积律理论对机身进行修形设计,能够减弱跨声速气流中机身、机翼、发动机短舱的相互影响,减小跨声速阻力;
(2)大后掠角机翼。前缘后掠角大于50°,可进一步提高飞机最大飞行马赫数,如二代机常见的大后掠翼、三角翼等;
(3)两侧进气道。一是由于飞机重量进一步加大,飞机机身加长而进气道长度变化不大(与发动机流量等相关),二是为机头火控雷达提供安装空间;
(4)无尾/正常式布局。由于采用三角翼,主翼与尾翼距离拉近,襟副翼代替了平尾的操纵面,出现了无尾式布局;
(5)单/双发涡喷发动机(有加力)。发动机推重比4.5-5.5。
图 2 F-104和幻影-3
表 2 F-104、幻影-3和米格-21的主要性能和外形参数
三代机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第三代战斗机出现,其主要以近距格斗、中远距(大于20km)作战为主要作战模式,多任务、多用途成为其设计主流,能量机动空战理论逐渐受到重视。本阶段涡升力理论得到应用,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开始大范围使用。三代机安装单/双发涡扇发动机,主要追求高机动性能,采用高升力气动布局,配备先进雷达设备,加强导弹应用,其机身和翼下挂架一般可挂置副油箱和多枚空空、空地导弹,最大飞行速度在2马赫左右,最大飞行高度达到18000米。第三代战斗机典型代表有美国的F-15、F-16、F/A-18、苏联的米格-29、苏-27、法国的幻影2000等。
相较于第二代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机身与机翼融合设计,其总体气动布局主要特点为:
(1)边条翼与翼身融合设计。边条翼能够增加飞机机动性,可改善机翼在大迎角时的气动特性(特别是升力特性);翼身融合设计是“面积律”理论的进一步应用,相较于单纯的蜂腰设计能够进一步减小飞行阻力;
(2)气泡式座舱。在保持前视界的前提下,进一步能加飞行员侧视界;
(3)腹部进气道出现。边条翼和鸭翼的应用促使了机腹进气方式;
(4)全动平尾。主动控制技术被突破和飞机静不稳定设计技术日趋成熟,全动平尾可进一步增强飞机操纵性;
(5)单/双发涡扇发动机。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具有较低的耗油率,可提高战斗机续航能力,其推重比一般在6-8之间。
图 3 F-16和苏-27
表 3 F-16、苏-27和幻影2000的主要性能和外形参数
四代机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第四代战斗机出现,其以中远距作战为主。相比三代机的大机动和“宽域”作战特性,美军为四代机提出了“4S”标准,即超机动、超隐身、超声速巡航、超视距打击。四代机一般安装推重比10一级的涡扇发动机,总体、气动、隐身、结构一体化设计,气动布局设计力求实现超机动和超隐身。第四代战斗机典型代表有美国的F-22和F-35,俄罗斯的苏-57等。
相较于第三代战斗机,第四代战斗机机身与机翼一体化设计,其总体气动布局主要特点为:
(1)钻石形机头。机头由光滑曲线截面变为钻石形,在机身侧向具有较小的RCS(雷达反射截面积),可以增加偏航稳定性,还可产生脱体涡起增升作用;
(2)菱形机翼。提高隐身性能,且具有后缘前掠、相对厚度较小、翼载荷较低、结构强度较高以及方便机身主尾翼紧凑布置等特点;
(3)外倾双垂尾。提高侧向雷达隐身性能;
(4)S弯进气道。进一步提高前向雷达隐身性能,四代机普遍采用卡尔特(CARET)进气道、蚌式(DSI)进气道等,达到了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目的,且不需要安装复杂的进气调节控制系统;
(5)内埋弹舱。提高雷达隐身性能;
(6)大推重比发动机。推重比大于10。
图 4苏-57和F-22的正视图与俯视图
图 5 苏-57和F-22的进气道仰视图
表 4 苏-57和F-22的主要性能和外形参数
战斗机演变小结
喷气式战斗机自诞生以来,其作战模式从近距作战演变到中远距作战,作战模式的变化、飞行性能的跃升加上技术的进步与突破,促使战斗机气动布局和设计思想不断发展。根据第一到第四代战斗机作战任务及技术突破情况,飞机总体气动布局经历了“机身机翼独立设计→综合设计→融合设计→一体化设计”的演变,其一般规律总结如下:
a. 机头:圆弧形机头→钻石形机头
b. 机身:圆筒机身→钻石形机身
c. 机翼:中等后掠角机翼→大后掠角机翼→菱形机翼
d. 座舱:鼓包式座舱→气泡式座舱
e. 进气道:直筒型→“S”形
f. 武器舱:外挂→内埋
g. 发动机:涡喷→涡扇;小推重比→中等推重比→大推重比;常规喷管→失量喷管。
02
展望
未来战斗机综合作战要求更高,智能变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变循环发动机技术、先进隐身技术、武器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加工制造技术等将被逐渐突破,所以未来战斗机战术技术要求的方向可能主要为:更快的飞行速度,巡航速度可达到Ma2.0以上;
更强的机动性能,在不开加力的情况下可超声速完成大多数机动动作;
更高的飞行高度,实用升限可突破20km(目前四代机的实用升限不超过20km);
更宽更全面的隐身范围,即可全向宽频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光学隐身等;
传感器网络高度集成化,控制系统高度智能化,从而实现战斗机全面态势感知和自保障;
安装变循环动力装置以适应宽速域和大飞行高度区间;
拥有更先进的武器系统,能够安装新概念武器如激光武器、束能武器等。
综合以上性能要求,未来战斗机的总体气动布局特点可能有:
(1)钻石形机身与菱形机翼高度融合。进一步战斗机提高隐身、飞行性能(尤其是续航能力)及飞机装载利用率;
(2)沉浸式座舱。进一步提高战斗机隐身性能,同时降低气动阻力,并减弱机头各激波的相互干扰,且方便后续的战斗机无人化改型;
(3)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进气道与飞机前体、尾喷管与飞机后体高度耦合;
(4)“无尾”布局。“无尾”布局有两种可能:垂尾被直接去掉,超视距作战不再需要战斗机具有高机动性,采用新式无垂尾布局可进一步提高战斗机隐身性能;垂尾可折叠,在需要做机动飞行时垂尾展开,而在其他时候战斗机可拥有最佳雷达隐身性能。
(5)武器舱与四代机同样的内埋布置。
图 6 国外未来战斗机概念方案图
总而言之,未来战斗机总体气动布局将朝着“更加简洁、智能可变、融合/一体化”等方向发展,逐步逼近全速域综合性能最优。
表 5 各代战斗机特点总结
参 考 文 献
[1] 航空知识. 歼-20到底是四代还是五代?——再谈战斗机划代[EB/OL]. 2019-09-19.
[2] 陈永亮,沈宏良,龚正. 飞机飞行动力学[M].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6,01: 41-177.
[3] 余雄庆,徐惠民,昂海松. 飞机总体设计[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24-28,120-122.
[4] 程荣辉,张志舒,陈仲光. 第四代战斗机动力技术特征和实现途径[J]. 航空学报, 2019, 40(3): 6-15.
[5] Ma B F, Deng X Y. Tip-disturbance effects on asymmetric vortex breakdown around a chined forebody[J]. Journal of Aircraft, 2008, 45(4): 1098-1104
[6] (美)史蒂夫·佩斯(Steve Pace)著, 熊峻江主译. F-22“猛禽” 美国下一代优势战斗机[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10:
往期热文(点击文章标题即可直接阅读):
我国首架35克超微侦察无人机-蜂鸟惊艳阿布扎比防务展
我国首个实用化无人机“蜂群”,中国电科单车发射48架巡飞弹
揭秘无人机自动机场 — 换电机场VS充电机场
守护能源互联网,云圣智能旗舰级车载无人机+全自动机场系统
极飞的泡沫还能够吹多久?下一个暴雷的会不会是极飞?
走进飞思无人科研平台,让无人智能科研更简单
上海特金推出国内首个城市级网格化无人机管控系统
窜入南海,侦察我军潜艇:中国强行没收美军水下无人机
长光禹辰 MS600 V2多光谱相机发布

工程师必备
- 项目客服
- 培训客服
- 平台客服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