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

1.    背景和主要目标

该案例使用 STAR-CCM + 教程指南中的 S-Bend 几何形状,给出了针对该几何形状的不同 RANS 湍流模型的分析。该案例对应的雷诺数为 50,000 ,讨论了关键湍流量的后处理。最后提供了一些与使用湍流模型有关的分析建议和指南。使用 Simcenter STAR-CCM + 2019.3 版本

2.    模型说明

1)几何:几何模型在STAR-CCM+ 3D-CAD模块中建立,尺寸如下图所示。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1

几何模型

2)网格:在该案例中,使用多面体网格,并在壁面处生成棱柱层网格。网格参数如下图所示,总网格数量是164080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2

网格划分参数

3)边界条件

进口:Velocity Inlet

•     Inlet Velocity42.9 m/s

•     TurbulenceIntensity = 0.12

•     Turbulence LengthScale = 0.0014 m

出口:Pressure Outlet

•     Pressure = 0.0 Pa

3.    所选择的湍流模型

在该案例中选择4RANS模型,所选择的湍流模型和模型相应的特征说明如下:

  • realizable k-ε model + all y+ treatment(默认模型)

  • 法向应力为正,这意味着这个模型满足在雷诺应力上的特定数学约束,与物理湍流流动一致。

  • 与标准k-ε应用于平面流动和圆孔喷射相比,该模型的边界层在强的逆压梯度或流动分离下的仿真性能有所改善。

  • elliptic blending k-ε model +  all y+ treatment

  • 使用额外的方程来求解壁面影响。

  • 适合于捕捉曲率的影响。

  • k-ω SST model + all y+ treatment

  • 在壁面处直接使用k-,而在远场使用混合的k-。

  • 能更好的模拟流动分离和再附着。

  • 不适合于模拟复杂内部流动。

  • elliptic blending RSM model + all y+ treatment

  • 能够捕捉曲率的影响和雷诺应力的各相异性。

不同湍流模型的影响和计算代价如下图所示: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3

 湍流模型总结

4.    后处理内容

在该案例中,后处理内容如下:

  • 管道压降

  • 管道压降的最后100迭代步平均值

  • 速度矢量图线积分卷积

  • 湍流长度尺度(turbulence lengthscale)和湍流粘度比(turbulence viscosity ratio)

  • RSM模型的雷诺应力云图

  • 壁面y+云图

  • 使用field function自定义运动粘度(kinematic viscosity)、积分长度尺度(Integral Length Scale)、泰勒微尺度(Taylor Microscale)、Kolmogorov 微尺度(Kolmogorov scales):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4

相应的涡长度尺度如下图所示: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5

5.    计算过程

两方程模型计算600迭代步,并取最后100迭代步的管道压降平均。

RSM模型基于realizable k-ε收敛的结果再计算600迭代步。

Realizable k-epsilon模型的收敛性如下图所示: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6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7

EB RSM模型的收敛性如下图所示: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8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9

6.    结果分析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不同湍流模型的结果。

(1)   湍流模型对流态的影响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10

•     相比于RSM模型,Realizable k-ε模型模拟的分离位置靠后。

•     K-omega SST模型对于流动分离的模拟要好于Realizable k-ε模型

•     EB k-ε模型对于流动分离的模拟要好于Realizable k-ε模型

(2)   各向异性雷诺应力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11

•     RSM模型能够很好的捕捉雷诺应力的各向异性。

(3)   湍流粘度比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12

•     2方程模型倾向于过度预测湍流粘度比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13

•     在这个案例中,k-ωSST模型的湍流粘度比预测最接近EB RSM模型。

4)湍动能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14

•     Realizable k-ε模型似乎过度预测了湍动能,而k-ωSST模型则显示了弯道下游的不稳定状态。

7.    网格无关性验证

针对该案例,进行了网格无关性验证,使用的网格策略如下:

  1. Base     size 1.6 mm ; 5 Prism Layers

  2. Base     size 1.2 mm ; 5 Prism Layers

  3. Base     size 0.8 mm ; 5 Prism Layers

  4. Base     size 0.6 mm ; 5 Prism Layers

  5. Base     size 0.6 mm ; 10 Prism Layers

模拟得到的管道压降如下图所示: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图15

•     在0.6mm基本尺寸下,压降结果接近于网格无关性。

•     k-ω湍流模型显示压降从1.6mm->1.2mm,从0.8mm->0.6mm的变化是不同的。

8.    结语

•     应综合考虑残差曲线和工程量监测以确保收敛。

•     需要进行网格无关性研究以确保对模拟结果的信心。

•     正确预测弯曲导管中的分离点和再附着点对于确定正确的压降至关重要。

•     分离点和再附着点的预测需要正确的网格密度以及正确选择的湍流模型。

•     由于RSM模型捕获了各向异性和曲率效应,因此它可能是当前情况下最准确的模型。

•     在针对现实世界中复杂的几何模型使用RSM模型时,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文章来源:STAR CCM Online

STAR-CCM+流体仿真STAR-CCM+流体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评论0条

    暂无评论

    STAR-CCM+模型实例:模拟简单弯管流动 ----不同湍流模型的对比的相关案例教程

    --图文教程-- 风洞钝状体流场 -Star CCM+流程案例- 第二部分 03 流程解析 ▓ 网格生成 ❆ 采用Automated Mesh(自动网格)进行网格生成; ❆ 选择适当的网格生成器; ✦ Surface Remesher_表面重构; ✦ Polyhedral Mesher_多面体网格生成器; ✦ Prism Layer Mesher_棱柱层网格生成器; ❆ 设置默认网格控制; ✦ B
    启动 开始→所有程序→STAR-CCM+,如图1所示,打开STAR-CCM+,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STAR-CCM+界面 点击File→New Simulation,如图3所示,弹出如图4所示窗口,单击OK按钮,创建新的模拟。 图3 创建新模拟 图4 创建新模拟窗口 打开模型文件 单击菜单File→Import surface mesh,如图5所示,或者单击 按钮,进入模型导入菜单,如图6所示
    启动 开始→所有程序→STAR-CCM+,如图1所示,打开STAR-CCM+,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STAR-CCM+界面 点击File→New Simulation,如图3所示,弹出如图4所示窗口,单击OK按钮,创建新的模拟。 图3 创建新模拟 图4 创建新模拟窗口 打开模型文件 单击菜单File→Import surface mesh,如图5所示,或者单击 按钮,进入模型导入菜单,如图6所示
    本文主要利用STAR-CCM+演示标准潜艇模型Suboff的大涡模拟过程。 几何模型 下图展示了在SpaceClaim中打开的Suboff全附体几何模型。 Suboff全附体几何模型 在SpaceClaim中创建潜艇的外部流域,具体步骤如下: 在SpaceClaim的顶部菜单栏中点击 准备,点击其中的 外壳按钮; 设置外壳的尺寸。设潜艇身长为 L,一般情况下,流域入口取距艇首 0.5~2 L,出口
    在工业应用中,设计并联式管路系统时,通常需要优化支路结构从而使各支路按目标流量供给。本案例结合多目标优化软件ISIGHT在STAR-CCM+中进行流场仿真,实现系统的流量分配。 模型描述 管路系统为单进单出,包括三条不同类型的支路,假设系统总流量为15 L/min,三条支路目标流量都为5 L/min,确定总管路和支路连接段的管路半径,半径范围限定在[1, 6] mm内。模型见图1。 图1 CATI
    影响力
    粉丝
    内容
    获赞
    收藏
      项目客服
      培训客服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