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测试实验与仿真的差异是何原因

浏览:38611 回答:5
我用有机玻璃做了一个悬臂梁结构,在自由端激励,在靠近固定端探测,如图为探测点与激励点的加速度比值,实验与仿真的频率在低频非常吻合,高频有差异,在幅值上差别较大,特别是衰减深度。上图中的仿真直接采用的是弹性材料模型,下图中的采用粘弹性材料模型(因为有机玻璃是一种粘弹性材料,但是没有准确的粘弹性参数)。
请问,有没有人模拟或者做过粘弹性这方面的实验,能从图分析出是粘弹性造成的差异么?或者是实验的问题?或者有什么其他原因。
bfgg.jpg

mvhggggggmb.jpg
邀请回答 我来回答

全部回答

(5)
默认 最新
sunnywell

突然想起来,在固定端激励,自由端测试的话,就想一个杠杆原理一样,自由端会被方法很多,这也不能体现结构的传输特性吧?请教了
2013年1月5日
评论 点赞
sunnywell

嗯,我下次反过来试试,谢谢你的帮助
2012年9月28日
评论 点赞
ANSYSUser1999
对于你的case,把传感器放在自由端可能更好,通常在drive point会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2012年9月27日
评论 点赞
sunnywell

激励点只要不选择在节点上应该就行了吧,放在靠近悬臂梁的端部应该没有问题吧?
就是不知道,在自由端附近激励,固定端附近探测,会不会有问题?也就是固定端的边界影响的问题
2012年9月27日
评论 点赞
ANSYSUser1999
做过很多类似的对比分析,你的结果不错。对大多结构,高频很难吻合得很好。
仿真的方法就不提了,实验一般有两种方法,用激振器(shaker)和锤击(impact),锤击较简单。
探测点与激励点的选取,对FRF有一定的影响,要根据仿真结果(振型)选取。
2012年9月26日
评论 点赞

没解决?试试专家一对一服务

换一批
    App下载
    技术邻APP
    工程师必备
    • 项目客服
    • 培训客服
    • 平台客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