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模内传感器和注塑机的压力调整联系


模内传感器作为直接作用在产品表面的一种传感器,是可以通过监测模内压力来确认产品是否是一种稳定的状态,但是因为注塑机的差异性和每一次开机注塑机的液压系统的不稳定性,会导致每次注塑机的调试都会存在误差,而模内压力传感器可以直接给注塑机的压力曲线一定的帮助,具体如下:

 

在保压阶段解释是最容易接受的,因为只有两个压力的对比。假定模内传感器已经得到完善产品的工艺曲线的时候,在T1的时间点上的压力为P1,此时后可以对应找到注塑机的压力P1’,可以对应两者的压力数据进行调整,即在时间点为T1的时候,需要至少塑机的压力为P1’才可达到完美产品的压力。

同时根据注塑机的压力P1’与模内的压力P1的差值,计算出料嘴、炮筒在注射的时候损失的压力比值,得到一个能效,在以后的调整中可以直观的了解注塑机所需要的最小压力,这样在设置这个最小压力的时候能够不断地区域一致化。

所有调机的人员都知道,注塑机在满足生产需求的时候,参数设置越小越好,这样对于注塑机的使用寿命有着极大地保障,爱惜设备的都会将压力值尽量往最佳值靠拢。

 

其次,注塑机在设定完成后,会因为油泵的油压、电子尺的精度等问题发生一定的误差偏移。假定设置的压力为90MPa,压力损失为10MPa,到达模内的压力即为80MPa。

然而因为注塑机的误差,可能设置90MPa的时候,注塑机实际产生的压力只有87MPa,如此到达产品内的压力可能不到77MPa,无法满足产品的需求,而如果没有两条压力线的对比,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在注塑机自身的状况下产生了压力的偏差,因此在压力偏差发生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反馈出来,单一的压力曲线无法做对比。

 

第三,在注塑机的注射进程中是以速度作为控制的,而这个速度与电子尺的精度又是有直接的联系的。模内的压力传感器在注射进程中监测的一个压力值,这个压力值是和注射的速度有直接关系的,在此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与注射速度之间产生一个转换图。

如热流道中压力为P时候,注射的螺杆速度需要达到35mm/s,同时注塑机中可以得到一个达到35mm/s的速度的一个最小压力值,这样,在注射的时候也是能够找到设置的最小值去完成注塑机的注射进程,对于降低能效、设备维护方面有着极大地帮助。

 

具体的对比如下流程:

【原创】模内传感器和注塑机的压力调整联系的图1

同时,模内传感器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解决一些纠纷。还是说,因为各地方的温度、湿度甚至水温的差异,都会导致工艺上的差距。工艺,说到底就是对注塑机上面工艺参数的修正。



在不同环境,不同的设备找出产品所需要的压力、速度、保压,这就可以保证产品中能够得到一条唯一的工艺曲线,有了一个准确的调整目标,剩下的就是如何向着这个方向靠拢。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产品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苛刻,在很多时候,发现注塑机的工艺变得越来越狭隘。作为一个经常调机的工艺员来说,所希望的是能够尽可能大的一个工艺范围,这样的话对于调整上变得轻松而且生产时候因为外界的因素导致的变化能够包容进去,这样能够实行的量产性就会好很多。

但是因为要求的苛刻以及现在对尺寸啥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导致在工艺的变化范围变得越来越小。

20年年底时候调试长城一套汽车件,应客户的需求是将熔接线放到一个指定的位置,但是那个位置就给你2mm左右的间隙,放入之后再去更改别的地方就将工艺的范围做的非常的窄,光将熔接线放到指定位置的时候,顺序阀因为用时间控制,留给我的控制时间的泛差就只有0.03秒,而且还要调试后面的气痕、困气等,注射段数没办法生生的从常用的3段注塑加到了6段,将熔接线先做固定之后再去调整其余问题。

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出来工艺的狭隘而且没有参考价值的恐怖,下次试模之后,根本不知道如何再次找到上次工艺的突破口,有的时候也会有上次试模能够调整好而下次试模却是无法调整好的困扰。

模内传感器,作为能够辅助调试的一个系统,对此我还是很喜欢的,很多问题点直接从传感器的曲线和注塑机的压力曲线作对比就可以很明确的找出原因,在传感器上能够看到保压的变化。

若是在工艺上保压做到了慢降全保的话,缩水、应力痕之类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清晰明确的知道责任位在哪里,是从一开始的设计壁厚有问题,还是的确是因为工艺的保压压力不足导致的。对于很多没法明确的有了理论上的支持,防止内部人员互相扯皮推卸责任。

除此之外,模内传感器的实际作用远远不是提供参考工艺的这些方面,其后的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慢慢延伸。像设定值往理想值的无限偏近,能够很好的降低整个注塑车间的能耗,同时在能够达到速度压力的情况下往下调整材料的温度,降低废品上面都是有着极好的参考价值。

传感器并不光是拘泥于模具内部的传感器,在塑机上也是可以加入传感器来得到一些问题的反馈,像在顶针上增加一个压力传感器,在顶出杆起刺或者润滑度不够的时候能够及时的提醒模具维修人员去做模具保养,防止因为反复的摩擦导致不可逆变的问题发生。

一开始的模具维修是最简单的,但是很难确定问题点出现在何方,巧妙地利用一些通用的传感器就可以及时的判定出问题的根本,所以,传感器的基础还是需要工艺员所洞悉的。

登录后免费查看全文
立即登录
App下载
技术邻APP
工程师必备
  • 项目客服
  • 培训客服
  • 平台客服

TO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