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简单的弹塑性本构子程序

初学材料力学就知道最常见的金属一般都是弹塑性的。

所谓弹塑性,就是把材料性能划分成了两个阶段,前面的阶段是弹性,比较好理解,载荷与变形线性变化。后面塑性,就是指材料继续变形,但是载荷不往上走了,或者即便走也变慢了。而且即便完全卸载,第二个阶段的变形仍然会保留。

并不简单的弹塑性本构子程序的图1

材料如此,人亦如此,过度消耗是补不回来的。弹塑性材料有屈服强度这个概念,就是指进入塑性后,本来向上的曲线开始低头了,所谓之“屈服”。

只要做结构强度方向,弹塑性几乎是个天天都能听到的词,以至于我对它毫无“敬畏之心”,总觉得这个玩意很简单。尤其是我研究生开始做复合材料力学以后,就觉得复合材料比金属高端多了。我们材料是各向异性的,刚度矩阵更复杂,我们还有蔡吴、蔡希尔、哈辛一堆“高级”失效准则,材料还可以分层失效,写到论文里面更好看,更别提失效因子、渐进损伤,总之就是牛掰。

后来我第一次写弹塑性本构的时候,懵了。这玩意比我想象的要复杂的多。首先弹塑性这个问题并不简单,要想解释清楚它,需要从材料微观层面,了解晶体位错等等现象。甚至于到2011年,写这些问题的综述还能发一篇Nature。归根结底,我们并未完全研究透材料的弹塑性行为,以及相关的强度、韧性问题。

并不简单的弹塑性本构子程序的图2

即便就本构层面而言,弹塑性光一个塑性流动方向要想写出来就不容易,网上能看到一大堆公式,各种导数偏导数。

问题是在UAMT/VUMAT里面是很难做这种偏导的,包括迭代数值计算,不是完全不能,而是写出来大概率各种报错,还不好调试找原因。在子程序里面,最稳妥的就是写加减乘除。

那时候写弹塑性本构,对我理解子程序以及ABAQUS逻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体会是,学写子程序,应该先写弹性,接着就写弹塑性,这样才能打好基础。像我当时属于是回头补课。

在写弹塑性本构之前,我对塑性流动是干嘛使的没有直观概念。写的时候我才明白,由于只能先算出来等效塑性应变,没有流动方向的话,就无法把它转换到各个应变分量,不知道应变分量就无法计算应力。这玩意从数学上讲,是一个转换公式。

我们目前重工业上大部分的结构材料还是金属,尽管ABAQUS中有自带的JC模型,但是如果要模拟更复杂的情况,学会写弹塑性本构就十分必要。

本期就给一个弹塑性VUMAT拉伸失效的案例,结合单元删除技术,模拟结构破坏过程。

本构模型

采用经典老演员JC模型描述本案例的弹塑性本构:

并不简单的弹塑性本构子程序的图3

为了模拟结构破坏,采用如下准则判断单元完全失效,满足其一即可:

(1)材料Mises应力达到极限值;

(2)材料极限应变达到极限值。

子程序结构

子程序的基本结构如下:

并不简单的弹塑性本构子程序的图4

1.初始化准备工作 

程序首先进行初始化准备工作,读入材料的弹性参数、强度参数、硬化参数以及应变率相关参数,然后构建弹性刚度矩阵,为后续计算奠定基础。

2.进入材料点循环

接下来进入材料点循环,对每个积分点逐一进行计算。对于每个材料点,程序首先读取上一步的状态变量,包括累积的等效塑性应变、应力状态以及背应力等内部变量。

3.失效判断

程序随后进行失效判断,检查材料是否满足失效准则。判断依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等效塑性应变是否超过极限应变阈值,二是等效应力是否达到破坏强度。一旦满足任一失效条件,程序将材料标记为失效状态,并大幅降低其刚度以模拟材料的承载能力丧失。

4.本构响应计算阶段

在本构响应计算阶段,程序考虑了应变率效应和材料硬化特性,更新当前的屈服应力。同时计算应力偏量,得到米塞斯等效应力和塑性流动方向,这些是判断材料是否屈服的关键参数。

5.弹塑性判别

然后进行弹塑性判别。将当前等效应力与更新后的屈服应力进行比较:

  • 若未达到屈服,材料表现为弹性响应,应变增量全部转化为弹性应变,应力通过弹性刚度矩阵直接计算得到。
  • 若超过屈服,材料进入塑性状态,此时需要计算塑性应变增量。程序根据屈服准则和流动法则,确定塑性应变的大小和方向,将总应变增量分解为弹性部分和塑性部分,然后用弹性应变计算更新后的应力。

6.状态变量更新环节

完成应力应变更新后,程序进入状态变量更新环节,更新等效塑性应变、塑性应变率、背应力等内部变量,这些变量将传递到下一时间步继续使用。程序还计算并存储材料的内能,用于能量平衡检查。

7.循环处理

处理完当前材料点后,程序继续循环处理下一个材料点,直至所有积分点计算完毕,最后返回主程序。 

测试模型

在ABAQUS的PART模块,用回转体方法,创建一个哑铃形试验件,根据对称性,建立1/4模型。

并不简单的弹塑性本构子程序的图5


底部固定,顶部拉伸,内部面设置对称条件。

并不简单的弹塑性本构子程序的图6

为了加速计算进程,设置质量缩放。

拉伸破坏过程

随着载荷增加,试验件中间位置出现出现“颈缩”,变形达到一定程度,试验件断开。 

并不简单的弹塑性本构子程序的图7
并不简单的弹塑性本构子程序的图8
并不简单的弹塑性本构子程序的图9
登录后免费查看全文
立即登录
App下载
技术邻APP
工程师必备
  • 项目客服
  • 培训客服
  • 平台客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