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铸铁和球墨铸铁凝固:问题描述之铸铁凝固过程中的生核

    铸铁件的最终性能,主要决定于其在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组织,例如:灰铸铁的热性能就受其组织中石墨的形态、尺寸和数量的影响,力学性能则取决于初生奥氏体枝晶的数量、石墨的形态和共晶团的尺寸;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则取决于石墨球的数量、形态,以及基体组织的特点。


  灰铸铁、球墨铸铁的凝固过程包括:初生相(奥氏体、石墨)的析出,共晶转变和剩余残液的凝固。


  共晶转变的末期,共晶晶粒与共晶晶粒之间、共晶晶粒与初生奥氏体枝晶之间互相衔接,剩余的低熔点残液处于晶粒之间的晶界部位,最后凝固。这种残液在铸铁中所占的体积分数虽然很小,但是,其中富集了多种偏析元素和夹杂物,它的凝固状态可以使铸铁件中产生多种晶界缺陷,如磷共晶、晶界碳化物、晶界非金属夹杂物、畸形石墨、晶间缩松等,对铸件质量的影响很大。生产过程中影响剩余残液性质的因素也很多,诸如:铸铁化学成分的选定,熔炼用各种原材料的质量,熔炼过程的控制,铁液的后处理工艺等等。因此,要讨论剩余残液的凝固,决不是一两个段落所能说得清楚的,这里只能暂且按下不说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铸铁凝固过程的认识仍然是不够充分的,很有必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铸铁凝固过程中的生核

  

  铸铁是一种碳含量比较高的Fe-C合金,除碳以外,还含有多种其他合金元素。一般低合金铸铁中的碳,可以以石墨或Fe3C的形态析出。


  高温的铁液中,石墨的自由能比Fe3C低得多,较易于直接自铁液中析出。当然,铸铁中的碳也可自固态的奥氏体中脱溶析出。从热力学方面的分析看来,‘Fe-石墨’系二元相图是稳定的平衡状态,所以称之为Fe-C合金的稳定系。相对而言,Fe-Fe3C二元相图就是Fe-C合金的介稳定系。


  要了解铸铁的凝固过程,当然要参照Fe-C合金相图。通常我们看到的书籍中,Fe-C二元合金相图,一般都用虚线表示稳定系(Fe-石墨),实线表示介稳定系(Fe-Fe3C)。近年来,有人提出:Fe-C合金相图中,用实线表示稳定系(Fe-石墨)、用虚线表示介稳定系(Fe-Fe3C),可能更为贴切。


    这篇短文,只涉及常用的灰铸铁和球墨铸铁的凝固,最关心的是石墨的析出,希望铸铁在凝固过程中不析出Fe3C,所以图1中以实线表示稳定系。

微信图片_20170427103504.jpg

 图1   简略的Fe-C合金相图(凝固部分)


  均匀的液相中结晶析出固相(均质生核),晶核的形成需要很大的表面能。对纯金属而言,在金属液中均质生核,一般都需要将其过冷到其熔点100℃以下。以这种生核方式结晶、凝固,在实验室中也许能够做到,在生产条件下,不可能实现这种结晶、凝固的机制。

  实际上,各种铸造合金的结晶、凝固过程,都起始于异质晶核。一般说来,如果晶核的晶格与凝固体晶格的适配性好,合金液在很小的过冷度下就可以开始结晶、凝固。


  1、灰铸铁、球墨铸铁中硅的作用

  单纯的Fe-C合金,图1中涉及的一些临界点的温度、碳含量见表1。    

微信图片_20170427103532.png

 在平衡条件下,稳定系的共晶温度TEG(1153℃),只比介稳定系的共晶温度TEC(1147℃)高6℃。铸铁的凝固过程中,冷却速率略高一点、过冷度略大一点,就会按介稳定系转变。实际生产条件下,铸铁凝固时冷却速率都比较高、过冷度较大,如果是单纯的Fe-C合金,很容易出现白口。对于生产灰铸铁和球墨铸铁铸件而言,凝固过程中碳不能以Fe3C的形态析出,必须使其按稳定系转变,因而,加入合金元素,扩大TEG和TEC之间的温度差,是至关重要的。

  Fe-C合金中加入硅,可以提高稳定系的共晶温度,不过这种作用不太明显,但是,硅却可以使介稳定系的共晶温度显著降低,从而扩大TEG和TEC之间的温度差。硅的这种作用参见图2。

微信图片_20170427103607.jpg

 图2   Fe-C合金中硅含量对共晶温度的影响


  因此,在灰铸铁和球墨铸铁中,硅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合金元素,能促使碳以石墨的形态析出,有效地抑制Fe3C的形成。

在实际生产条件下,还有很多影响铸铁凝固过程的因素,如:铸铁中含有多种合金元素,不是单纯的Fe-C合金;铸件的冷却速率一般都比较高,与平衡状态差别很大;铁液中含有大量微细的非金属夹杂物,凝固过程中结晶、生核的条件复杂。为了确保铸件的质量,最好是经常研究由热分析得到冷却曲线,从而掌握本单位具体条件下铁液的实际凝固特性。


  2、单向性生核

金属-非金属体系的凝固过程中,非金属物质可以是金属凝固的核心,而金属不可能是非金属物质凝固的核心,这就是所谓的单向性生核(One way nucleation)。

铸铁的组织,主要是由金属基体和和碳质组分(石墨 和/或 碳化物)构成的。除各种白口铸铁外,铸铁中都含有游离的石墨。石墨可以是奥氏体析出的核心,而奥氏体则不可能是石墨析出的核心。

  同样,Al-Si合金的共晶凝固过程中, Si可以是Al析出的核心,Al不可能是Si析出的核心。

  过共晶铸铁析出初生石墨时,亚共晶铸铁共晶转变时,都是先析出石墨,然后以石墨为核心析出奥氏体。为了更好地控制铸铁的组织,使铁液中含有大量与石墨晶格匹配度好的晶核是至关重要的。


  3、石墨晶核和异质晶核

  金属液的结晶、凝固难以实现均质生核,从铸铁液中析出石墨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考虑到石墨的熔点远高于铁,如果铁液中残留有微细石墨,实现均质生核,当然是十分理想的,但是,由于以下的原因,至今还不能认同这种方式的可行性。

   碳在铁液中的溶解度很高,很难控制铁液中残留石墨微粒的数量和尺寸,因而也就难以控制铸铁的组织和冶金质量;

   熔炼灰铸铁时,如果铁液中残留的微粒石墨的尺寸稍大一些,非常有利于石墨以其为依托而析出,就会导致组织中出现粗大的‘C型石墨’。感应电炉熔炼灰铸铁时,由于没有冲天炉中那样的高温过热带,粒度较大的石墨就不易完全溶入铁液,就易于导致组织中出现‘C型石墨’,例如,炉料中配用大量生铁锭块(超过15%),往往就出现这种情况。

  也有人提出过石墨化生核的设想:液态铁溶解碳的能力比固态铁强得多,铁液凝固时会发生碳溶解度的骤降,如果能自行析出石墨晶核,当然非常有利于石墨的析出。但是,许多实验、研究工作表明:铸铁中由石墨化自行产生晶核,大致需要250℃的过冷度,远低于Fe-C平衡图中的亚稳定平衡温度。在这种条件下结晶、凝固,只能产生碳化物,不可能析出石墨。铸铁中,石墨的生核,也必须借助于异质生核。

  早期,有人在用于灰铸铁的孕育剂中配加粉状晶态石墨,现在采用这种方式的已经很少见到。

  为了进一步提高冶金质量,无论灰铸铁或球墨铸铁,预处理(Preconditioning)工艺的应用都日益增多,所用的预处理剂一般是碳化硅,也可以是晶态石墨。关于晶态石墨作用的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登录后免费查看全文
立即登录
App下载
技术邻APP
工程师必备
  • 项目客服
  • 培训客服
  • 平台客服

TOP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