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分享006——塑性/脆性切削仿真对比
刀具模型
如图1所示为使用ABAQUS仿真软件建立的工件和刀具的二维几何模型,刀具前角为15°后角为5°,刀尖圆弧半径为0.01毫米,工件长0.6毫米,高0.12毫米,其中切屑层厚度为0.04毫米。
图1 几何模型
材料本构方程(材料属性)
建立铸铁的本构方程,对工件材料的基本性能进行描述,模拟切削加工中发生的蹦碎情况,并且需要准确的反映出切削中受到的应变情况。切削时工件的蹦碎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在ABAQUS软件中通过Cracking Brittle对工件材料中脆性属性进行定义,并设置切屑的分离形式为线弹性脆性断裂。在损伤出现之前应力和应变之间遵循胡克定律,当基体所受应力超过抗拉极限时,工件基体将发生脆性失效而生成裂纹并最终扩展成碎屑,仿真中基于最大正应力准则对工件的断裂进行判断。
分析
初始切削状态
如图2所示为切削加工的应变初始状态,图(a)为塑性切削,此时工件材料受到刀具的碰撞和挤压作用,刀具和工件表面完全接触,在经过弹性变形后刀具从侧面压入到工件内部,并且在刀尖接触位置形成了应变集中点,应变以碰撞点为中心向工件内部呈扇形扩张,在此位置将最开始出现塑性成型,工件内部未形成明显的裂纹和剪切。图(b)为蹦碎切削,此时工件材料在刀具的碰撞下,几乎没有发生过塑性变形,并且刀具和工件之间在碰撞发生的瞬间,两者之间并不会完全接触,而是在接触位置形成了撞击蹦碎,蹦碎的工件形成了加工的空洞和裂纹,裂纹扩展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分别为倾斜向下的主裂纹和沿工件表面的次裂纹,相比于塑性切削,蹦碎切削时应变主要是沿裂纹扩展方向均匀分布,并不会形成应变集中位置。
(a) 塑性切削 (b) 脆性切削
图2 切削加工的应变初始状态
稳定切削状态
如图3所示为切削加工的应变稳定状态,图(a)为塑性切削,此时工件主要是受到刀具的剪切和滑移作用,切削层在刀具前表面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切屑,连续的切屑形成了较大的变形并没有与工件发生分离,切削后加工表面质量较好,从应变角度看,在切削区域应变较大并随着刀具的运动逐渐向前扩展,最终形成了加工中的连续切屑。图(b)为蹦碎切削,此时工件在刀具的作用下逐渐被切削,切削层材料在裂纹的作用下产生了较大的碎片化分离,并未形成连续的切屑,而加工后的工件表面,由于脆性裂纹的产生,在表面产生了无规则的凹坑,导致加工后质量较差,从应变角度看,基体表面裂纹区域残留有轻微的应变,而基本内部基本不存在应变。

(a) 塑性切削 (b) 脆性切削
图3 切削加工的应变稳定状态
通过添加微信或者QQ可获得操作视频
WeChat & QQ:1489785835
仿真软件ABAQUS 6.14-1
以下内容为付费内容,请购买后观看
包含1个文件 15人购买
塑性和脆性切削的仿真CAE文件、塑性inp文件、脆性inp文件以及一份1000字的原创仿真说明,分析两者之间应力应变的区别

工程师必备
- 项目客服
- 培训客服
- 平台客服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