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迎来“10年黄金发展期”,关键问题解决了吗?

氢能运输短板正在补齐。

9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2023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氢能绿色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编写的《国际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是全球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元年”,世界各国热情高涨,全球氢能领域的直接投资达到了2500亿美元,未来10年将是我国氢能产业“黄金发展期”。

但同时与会嘉宾提醒道,看似高速发展的背后,氢气的储运,基础设施,关键设备以及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都尚未解决,其中如何突破储氢难题更是产业发展关键。

氢能正快速向多领域渗透

《报告》表示,随着产业技术快速发展,逐步明确氢的能源属性,氢能应用从化工原料向交通、建筑及能源领域快速渗透,未来氢能技术将有望在氢冶金、绿氢化工、氢储能等领域得到全面应用。

其中,交通是氢能应用的“先导领域”。《报告》显示,经过全球范围内近30年的持续研发,当前,燃料电池在能量效率、功率密度、低温启动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一轮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浪潮正在迫近。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72000余辆,集中于欧盟、东亚和北美市场,氢能船舶和无人机等技术的研发试验工作也在快速推进。

在交通应用快速推广的带动下,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也不断席卷全球。根据《报告》,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建成加氢站1024座,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德国、美国和韩国,站内电解水制氢技术在欧洲加氢站得到广泛采用。根据各国发展战略预测,到2030年全球加氢站数量将超过4500座,全球主要经济体将形成多元化、网络化的氢能基础设施体系。

与此同时,随着电解水制“绿氢”的发展与氢能多样化应用的融合,预计到2030年,电力多元化转换总装机将超过1100万千瓦。中石化销售公司首席专家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产业链逐步完善,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国内外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强。截至2022年,我国已经有30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全国已建成或规划在建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已经到410万吨每年,氢能相关企业8800多家。

仍有行业隐忧需注意

过去行业内普遍认为“发展氢能”就是“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氢能风口之下纷纷布局车用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上下游基础材料及核心部件,导致我国氢能运输体系建设滞后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中石化销售公司首席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2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在12682辆,建成加氢站358座,根据氢促会的初步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达到4058万吨,到203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达到4910万吨。我国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不是燃料电池,氢源问题也不大,整个氢能产业的短板在于氢能储运,降低储运环节的成本是推动氢能产业商业化的重要一环。”

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子缘曾表示,过去氢能产业链都将关注点放在燃料电池、氢能车和加氢站上,在氢能要大规模推广时,才意识到氢能储运是大问题。“目前只有长管拖车的运输方式,综合运输效率只有1%,其成本却占加氢站综合成本的1/3左右。”

氢能迎来“10年黄金发展期”,关键问题解决了吗?的图1

据了解,氢能储运是氢能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由于氢气密度非常小,单车氢气运输量少,导致运输效率低、成本高,其成本占氢气总成本的30%-40%。《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同样提出,现阶段我国氢能供应链不完备,商业化应用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氢气资源分布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分布不匹配,其次是氢能运输效率较低,最后是加氢站总体数量较少,建设运营成本偏高,建设和运营经验不完善。

多方发力解决难题

并不是完全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参会企业代表认为,高压气态储运技术是目前我国最为广泛的氢能储运方式,其技术相对成熟、基础设施依赖度较小。管道输氢可实现大规模、常态化、低成本的氢气长途运输,是未来氢气储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液氢存储和固态储氢基本无需压力容器,运输便捷,处于示范阶段,是未来实现大规模氢能储运的方向。预计到2025年,液态储运和管道储运的方式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石化销售公司首席专家表示,解决问题,需要七步走。第一加强氢能产业战略研究,细化氢能发展路径,第二建立健全产业政策、安全监管以及技术标准体系,第三构建清洁化、低碳化的氢能供应体系,第四、建立氢能关键技术攻关与核心装备自主化的长效机制,第五、加强氢能专利保护。这几年中国氢能专利各方面发布得非常多、快,这个也是对我们产业保护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六、加大对氢能全产业链的补贴政策以及金融支持力度,第七、打造全方位的氢能产业链和氢能生态圈。

事实上,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氢能储运问题,并支持发展多种新型储运关键技术,现在一批央企国企也开始增加相应的研发投入。他表示,“政府和行业越发关注制氢加氢一体化、油氢合建站等综合能源站建站模式,其实就是为了现场制氢加氢,减少氢气运输环节的成本,推动破解氢能储运难题。”

来源/21能闻

默认 最新
当前暂无评论,小编等你评论哦!
点赞 评论 收藏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