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机器人超弹性材料本构赋予的两种实现方式

引言:超弹性材料是软体机器人实现 “大变形、高回复、低刚度” 核心性能的关键载体,其力学行为需通过精准的本构模型描述。在 Abaqus 仿真环境中,针对软体机器人的超弹性材料本构,主要存在两种主流赋予方式:一是直接调用内置的Mooney-Rivlin 应变势能模型,适用于常规弹性体(如硅橡胶)的快速仿真;二是通过UHYPER.for 用户子程序自定义应变势能,适配新型超弹性材料(如梯度弹性体、仿生弹性体)的特殊力学行为。本文将围绕这两种方式,结合 Abaqus 仿真全流程(建模、参数设置、分析步、相互作用等),详细阐述实现逻辑、操作要点及结果对比,为软体机器人的超弹性仿真提供可复现的技术方案。

1、 计算结果与分析

软体机器人超弹性材料本构赋予的两种实现方式的图1


两种超弹性本构方式的仿真结果需从 “精度、效率、适用性” 三个维度对比,核心差异如下:

(1) 力学响应精度

Mooney-Rivlin 模型(1 阶):因模型未考虑高阶非线性项,易出现 “应力预测偏低” 问题,误差可升至 15% 以上。

UHYPER.for 子程序:通过自定义高阶应变势能函数(如 Ogden 模型、Yeoh 模型),可覆盖小至大变形全范围,与实验数据误差稳定在 3% 以内,尤其适合软体机器人扭转、弯曲等大变形工况。

(2) 计算效率

Mooney-Rivlin 模型:无需编译子程序,计算迭代次数少。

UHYPER.for 子程序:需先通过 Fortran 编译器(如 Intel Fortran Compiler)编译子程序,且自定义函数的导数计算会增加迭代复杂度。

(3) 收敛性表现

Mooney-Rivlin 模型:因本构关系简单,在几何非线性打开、增量步合理设置的前提下,收敛率可达 95% 以上,极少出现 “迭代终止” 问题。

UHYPER.for 子程序:收敛性依赖子程序的导数连续性(如应变能密度函数对主伸长比的二阶偏导需连续),若函数编写存在间断点,收敛率可能降至 70% 以下。

2、 几何模型与材料参数

(1) 几何模型

本教学涉及的部件模型均通过 SolidWorks 软件完成建模并导入分析环境。由于课程重点在于方法传授,因此不详细阐述部件建模的具体操作,主要围绕导入后的仿真分析流程进行深入拆解与演示。

导入操作要点:将 SolidWorks 导出的.step 文件导入 Abaqus 时,需勾选 “修复导入的几何” 选项,自动修复微小缝隙或重叠面;导入后通过 “几何检查” 工具确认无 “自由边、非流形边”,确保后续网格划分顺利。

软体机器人超弹性材料本构赋予的两种实现方式的图2

图1 几何模型

以下内容为付费内容,请购买后观看

包含2个文件

七、附件:全流程教学文档、本案例中的abaqus模型文件、UHYPER.for子程序、超弹性材料仿真中仿真方法介绍(包括cae、odb和inp文件)

模型.rar
14.42MB
网盘链接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有问题可添加.png...
App下载
技术邻APP
工程师必备
  • 项目客服
  • 培训客服
  • 平台客服

TOP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