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探讨】AI赋能与数字孪生落地:盘点几个值得关注的仿真应用前沿
最近在整理明年的技术学习路线,关注到一份关于第七届中国仿真技术应用大会的议题资料,看完目前透出的几个演讲预告,感觉有点意思。
现在的仿真已经不仅仅是算力度的比拼了,明显感觉到“AI赋能”和“数字孪生”已经从概念走向了非常硬核的深水区。
整理了几个个人觉得技术含金量比较高的方向,分享出来跟大家探讨一下,看看咱们仿真工程师接下来是不是都要往这些方向转。
1.汽车领域:不再只是跑跑强度,虚拟试验场(VPG)正在解决“误用”难题
以前做整车耐久,很多时候是台架复现。但看一汽研发总院(韩超主任)透出的议题,现在的虚拟试验场技术已经拓展得很深了。
技术痛点:怎么在设计端杜绝断轴?怎么解决底盘失效链控制?
新趋势:他们现在在搞整车误用、电池托底冲击、半主动/主动悬架载荷仿真。
技术手段:刚柔耦合、多场耦合,甚至结合了控制策略的联合仿真。单纯的结构仿真已经不够用了?
2.航天/复杂系统:深空探测的全域轨迹设计
航天一直是仿真的天花板。深空探测实验室的议题提到,深空探测的难点在于“未知因素多”和“迭代性”。
关注点:轨道优化不仅仅是跑通路径,现在更强调在轨快速响应和在轨决策支持。这其实就是数字孪生在极端环境下的典型应用——用仿真来辅助实时决策。
3.电子/芯片:车规级芯片的可靠性仿真(EDA)
随着电车越来越火,车规芯片的可靠性成了大问题。华大九天(杨祖声总监)的方案里重点提到了国产车规芯片的EDA全流程。
思考:以前可能更多关注性能,现在针对AutomotiveGrade(车规级)的可靠性设计及仿真(Aging,EM,Thermal等)估计会是接下来两年的热点,毕竟国产替代需求巨大。
4.能源化工:微观尺度的多尺度耦合
在石油及能源化工分论坛里,有个关于氢燃气轮机的研究很有代表性。
技术细节:氢气渗透导致的高温合金(GH3536)氢脆问题。这个议题直接下沉到了微观组织(晶格、相界面)的扩散模拟。
趋势:宏观设备仿真+微观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结合,这种多尺度耦合建模在能源行业(特别是氢能)越来越重要了?
【一点感想】
看完这些议题,感觉现在仿真技术的要求越来越综合了:
1.多物理场、多尺度耦合是标配。
2.AI与仿真的结合(比如用AI加速计算、代理模型)正在成为解决复杂大系统问题的关键。
3.国产工业软件(如华大九天、多体动力学新算法等)在特定垂直领域已经开始发力。
如果大家对这些领域的具体技术落地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下这个会。会议时间是2025年12月13-14日,在宁波。现场还有专门针对石油及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的分论坛。
我觉得对于想了解行业头部企业到底怎么用仿真的,这种线下交流机会还是挺难得的。毕竟论文里的东西通常滞后,现场听报告和专家聊聊才能知道真正的“坑”在哪。
(PS:纯技术交流,感兴趣的可以私信,有部分议题的摘要,不喜勿喷)
工程师必备
- 项目客服
- 培训客服
- 平台客服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