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栓连接结构的处理方式

螺栓连接是机械零部件间最常用的连接方式之一,而且在一些领域,装配式越来越热。螺栓连接在有限元结构分析是该如何处理呢?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能在很多渠道找到各种不同软件的不少处理方式:

采用刚性单元连接对应的两螺栓孔;  

     

图1.jpg


采用梁单元连接对应的两螺栓孔; 

     

图2.jpg


两零件接触面间定义摩擦接触,对简单螺栓模型上先施加预紧力,锁定后再施加外载; 



图3.jpg


有的软件还具备得用简单螺栓模型,结合螺纹参数,得到更好获得的螺牙处的应力分布; 



图4.jpg


也有建立详细螺牙细节模型,考虑垫片(单元及材料属性)纳入整体分析计算的。

在汽车碰撞领域,还有专门对钣金件上的螺栓孔关于网格划分处理的规范要求。

。。。。。。

那么关于这些处理方式,到底哪个是对的呢?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或者说,处理方式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选用的是不是合适的差别。   

做任何一项分析,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事项,应该是:明确分析目的。这个是要跟团队中的设计工程师或是需求方仔细沟通明确的,不然可能会导致后续工作的反复,或是影响分析的价值。

明确分析需求,制定相应的分析方案。而在面对结构的细节处理时,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分析目的来选择性处理。宗旨相当是,细节处理的方式不影响到你想到的目标结果,并尽可能以最少的计算资源来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

这可能说的有些宽泛了,稍微具体的来说。在我的项目经验中,大型设备内部的螺栓连接是比较多的。通常我会根据分析目标,结合分析方案,将这些螺栓、螺钉连接分成几个类型:

1.螺栓连接处不是分析的重点,只是在分析模型中需要实现载荷在不同零件的传递。

对于这种情况,通常我会直接将螺栓组去除,只是在连接面的相关区域建立 绑定接触。

2.外载下,一组螺栓连接中,螺栓受载的差异性,以便更好的布置螺栓孔。

对于这种情况,通常我会采用beam单元来连接螺栓孔,以获取螺栓承受的载荷。

3.需考虑连接可靠性。

这个通常没有很好的方法,只能采用施加预紧力,建立非线性接触来计算。注意不要在几组螺栓上同时采用非线性,给自己增加难度,可以在分析方案上多花点功夫。

对螺栓、垫圈、螺母的模型简化处理需注意对区域刚度的影响。因为需要获取连接区域附近关键位置的变形量,评判该变形量是否超过允许值,以确定连接可靠性。同时,还需要对螺栓的强度进行校核,通常螺栓需关注螺帽根部和螺牙处应力。 

    

图5.gif


   

关于螺栓强度的评判准则也有不少,机械手册上也有相应的各种保证载荷和相应的组合方式。

也有一些软件把相应的评判准则内置在软件中,建议还是根据自己的工况情况,选择合适的准则。   

最后想聊的是关于强度校核,在我看来,对于没有强制标准的行业,别人的准则可以参考借鉴,还是要根据自己产品的实际情况(工况、工艺、材料、实际应用反馈等),建立起针对性的强度标准。有时为了对特定产品的核心零件的强度校核,可以将老产品或是类似结构系列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实际反馈情况,最终确定新产品核心零件的允用应力值。在质量安全与经济性间,确定合适的平衡点。

还有就是,不要在分析上给自己较劲。一个分析结果出来,薄弱区在焊缝区域,而且在工况上还存在着交变应力,存在着疲劳风险,而对于焊接质量,有时没有很好的质量控制检测手段,这个时候除非必要,不要给自己找不确定性。与其在那纠结许用应力值该选多少,不如在结构上考虑将薄弱区转移。

作为分析工程师,采用有限元分析只是一种手段。体现工程师价值的,是能够权威判定结构是否OK,同时能够找出原因,给出结构改进的方向。 

围绕零件间的连接关系,下期聊聊轴承在结构分析中的处理方式,欢迎留言交流。



源自CAE技术交流平台

登录后免费查看全文
立即登录
App下载
技术邻APP
工程师必备
  • 项目客服
  • 培训客服
  • 平台客服

TOP

2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