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

A numerical coupling scheme for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buildings on a regional scale considering site‐city interaction effect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2018,

https://doi.org/10.1002/eqe.3108

说明:“SCI效应Site-City Interaction效应,也就是“场地-城市效应”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我们课题组开展了不少“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的研究,可以得到一些典型城市区域建筑物在地震下的运动规律(图1)。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图1

图1 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得到城市区域建筑地震响应

可是,当我们向非专业人事介绍我们的研究工作时,常常收到的反馈是:“你们不是研究地震的么?为什么只看到房子在晃,没有看到地在动啊?”

当然,我们可以答复,根据D'Alembert's principle,在一个惯性系里面,可以把动力作用等效成一个惯性力施加在研究对象上,于是……,但是我们收到的反馈往往是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图2

事实上,我们在辩解的时候,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我们目前地震计算,都是把“自由”场地上得到的地震动,直接施加到建筑物上去做计算的。这个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地上建筑物对地面运动的影响。而我们都知道,在风工程中,城市密集建筑物会对风速剖面产生显著影响(图2)。而在地震工程中,这个影响是完全忽略的,无论是对于存在密集建筑物的城市,还是对于空旷的山野,我们都是用自由场”地震输入来进行抗震计算。作为一个既讲风工程也讲地震工程的教师(qiang po zheng)来说,我每次上课讲到这里都觉得特别地不(fan)顺(bing)。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图3

图2 城市密集建筑群会对风场造成显著影响,那对地震是否会有影响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们第一个发现的。之前已有很多研究者指出,地面以上密集的城市建筑会对地震动产生显著影响,即存在“场地-城市效应”(Site-City Interaction,简称SCI)。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图4

图3 地面以上密集的城市建筑会对地震动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Guidotti et al (2015) 的研究表明,复杂“场地-城市效应”会导致地震动输入相差1/3以上。所以,不搞清楚“场地-城市效应”的影响,我们很多城市地震模拟输入的地震动可能就会存在很大误差,计算结果的准确度也就值得怀疑(“Garbage in, garbage out”)。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图5

Garbage in, garbage out

虽然从道理上说“城市-场地效应”非常重要,但实际研究的难度很大:“场地-城市效应”不但需要模拟地下若干平方公里范围内土体的非线性响应,还要模拟地上几百栋建筑的非线性响应,更要考虑场地-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现有的研究要么把地上的建筑或地下土体简化成一些线性质量块,要么不考虑地上建筑对地下土体振动的影响,同时考虑地上、地下非线性行为和耦合效应的模拟还没有见到。

二、研究方法

因此,本文通过与香港科技大学王刚教授、黄杜若博士等合作,基于我们课题组开发的城市建筑群非线性MDOF模型和Mazzieri 等开发的地下波动分析开源程序SPEED,编制了“场地-城市效应”模拟程序,程序的执行思路如图4所示。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图6

 图4 场地-城市效应计算程序流程

首先从基岩输入地震动,进行场地波动模拟,将场地波动模拟得到的地面加速度输入地上建筑,得到地上建筑的地震响应。再把计算得到的建筑基地反力输入地下土体,得到建筑对地震动传播的影响。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完成一次地震运动。

三、案例分析

那“场地-城市效应”到底会给地面建筑的地震破坏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以清华校园遭受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场景为例开展研究。我们建立了清华校园619栋建筑,以及清华校园周围3km x 3km x 350m范围内的土体模型(图5),然后输入三河-平谷8级地震的模拟基岩地震动输入。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图7

图5 清华校园计算案例

计算得到的清华校园建筑地震响应如图6所示。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图8

图6 场地-城市效应下建筑地震响应

我们将考虑“场地-城市效应”和不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如图7所示。大概71.73%的建筑物顶点位移降低了0-25%,20.03%的建筑物顶点位移增加了0-25%。也就是说,对于大概90%的建筑物,地震响应变化不超过1/4。由于清华校园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相对不是很大,所以这个结果是符合预期的。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图9

图7 顶点位移变化量对比

但是,有大概3%的建筑物,顶点位移增大了25%以上,部分建筑甚至超过50%。分析表明,这些建筑物都是非设防砌体建筑,在地震下已经进入了严重的非线性阶段。因此少量的地面运动加速度变化就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以其中一栋典型非设防砌体结构为例,其底层层间力-变形关系、是否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地面运动输入反应谱以及底层的层间位移角响应如图8所示。由于考虑城市-场地效应后,部分频段上地震动输入的反应谱值略有增大,而这个增大的地震动输入会导致砌体结构进入下降段,进而使得最大层间位移角增大了100%以上。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图10

图8 典型破坏非设防砌体结构响应分析

T1、T2分别是不考虑和考虑SCI效应的结果

四、结论

本文建议了一个可以考虑地下波动行为和地上建筑物非线性响应耦合分析的方法,从而可以更好考虑复杂城市建筑群中“城市-场地效应”的影响。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场地效应”会改变建筑物的地震输入,进而影响最终震害分析的结果。

五、展望

以上案例研究只分析了建筑高度和密度都不算大的清华校园园区,已经表明SCI效应会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如果是更加密集的高层建筑区,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图11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图12

这么多的密集高层建筑物,我们还能用“自由场地”地震动输入么?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图13

田源

来源:陆新征课题组

abaqus弹塑性变形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评论0条

    暂无评论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相关视频课程

    发了那么多SCI,有兴趣了解一下“SCI效应”么? | 新论文: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建筑震害的相关案例教程

    个人从事热障涂层和环境障涂层涂层方向近十年,主要研究涂层的破坏机理和结构设计,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自然、博后基金等多项课题,对相关子程序开发、模型建立、程序调试、论文书写、投稿/修稿/审稿等积攒了一定经验。下面简单介绍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并作为骨干参与 973 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万人计划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共发表
    在校学生、高校教师及其他科研从业者往往需要撰写论文并投稿。本帖子汇总了土木工程相关的SCI期刊及高质量EI期刊目录,方便朋友们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期刊。另外,本人研究生方向主要为岩石、混凝土爆炸与冲击,因此特别将岩土相关的SCI期刊筛选出来,方便本专业同行投稿。 本人对投稿SCI期刊也有较丰富的经验,如对投稿流程、投稿网站选项、正文格式、图片格式等有疑问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期刊目录详见附
    液体电解质(LE)不仅存在泄露和可燃性问题,而且在锂金属电池(LMB)充放电过程中存在枝晶锂的生成和过热现象,造成可怕的安全隐患。而由功能性的聚合物骨架材料和液体电解质构成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拥有高的离子电导率,高的锂离子迁移数,宽的电化学窗口和稀少的电解液泄露等优势,被广泛深入地研究。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隋刚教授近年来已经开发了多种性能优异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材料,可应用于不同电池体系如高
    2023·Biomedicine 生物医药专题 CADD、蛋白抗体设计、多组学 理解⼀种疾病的某种现象仅使用⼀种数据类型是远远不够的,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研究开始采取多组学技术结合的方法。机器学习作为从数据中进行学习的算法,可以对不同组学来源(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开发针对个体多样性的多因素预测模型,证明预测治疗可能存在的有效性。 天
    日常生活中,大部人都被蚊子叮咬过。无孔不入的蚊子可以在人体任意位置叮咬,快速产生鼓包,这个过程往往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扰。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叮咬过程实质上可以认为是一种在皮肤任意曲面上快速构建表面结构的方式。相较于现有的微加工方法,蚊子叮咬产生结构的方式快速且灵活。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体为了维持内部稳态结构而导致体液迁移、聚集在叮咬部位,从而产生结构。借鉴上述过程,浙江大学赵骞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基
    影响力
    粉丝
    内容
    获赞
    收藏
      项目客服
      培训客服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