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M:利用镧系收缩,构筑高电压LiCoO2正极


AFM:利用镧系收缩,构筑高电压LiCoO2正极的图1


01


导读


随着科技进步,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难以满足对电池续航能力的需求。电极材料,尤其是正极材料,直接关系到电池的工作电压和容量,是获得高能量密度的关键。钴酸锂(LiCoO2)作为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首选正极材料,可以通过提高截止电压上限来进一步提高容量和能量密度,但在高于4.35 V(相对于Li+/Li)的电压下,其较差的结构稳定性导致其循环性能较差。若能解决 LiCoO2在高电压下的结构稳定性,将会进一步推动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发展。


02


成果背景


目前,许多研究人员对高电压LiCoO2(≥4.5 V)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各种改性策略提高其循环寿命,特别是利用外来离子掺杂。例如,Ren的课题组报道了La-Al共掺杂,可以通过抑制循环过程中的相变来提高4.5 V下LiCoO2的结构稳定性等(Nat. Energy, 2018, 3, 936)。对外来离子掺杂的研究引发了人们对掺杂元素尺寸和掺杂位点对LiCoO2的高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的思考。

镧系元素(表示为Ln)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其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排布,除了4f电子的数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填充到电子屏蔽的4f轨道,导致有效核电荷增加,离子半径减小,即镧系收缩现象。受此启发,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王熙、北京大学潘锋、中科院化学所姚建年团队联合开发了一种锂脱嵌/掺杂策略来实现Ln掺杂的LiCoO2(Ln-LCO,Ln=Pr, Nd, Sm, Eu, Gd, Er, Lu),其中Ln阳离子占据Li位点,发现它们的循环稳定性随着镧系元素收缩而增加。实验结果明确地将Ln阳离子的离子半径与Ln-LCO的高电压稳定性联系起来,其中离子半径通过改变晶格应变来调节Ln-LCO的高电压稳定性。结合理论分析,证明了镧系收缩对Ln-LCO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这项成果于2022年12月11日以题为Lanthanide Contraction Builds Better High-Voltage LiCoO2 Batteries的论文在线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03

关键创新

(1)开发了一种巧妙的锂脱嵌/掺杂策略,来合成镧系元素掺杂的LiCoO2,其中Ln占据锂位;


(2)电化学测试表明,Ln掺杂的LiCoO2的循环稳定性随着镧系元素的收缩而增加。而且,通过锂半电池和软包全电池进一步证实了掺Lu的LiCoO2表现出最好的循环稳定性;


(3)结合理论计算表明,镧系元素收缩调节的晶格应变在LiCoO2的结构稳定性中起着关键作用。


04


核心内容解读


(1)合成与表征

为了在Li位点实现靶向掺杂,提出了一种新的锂离子嵌入/掺杂策略来制备Ln-LCO(1a)。

AFM:利用镧系收缩,构筑高电压LiCoO2正极的图2

【图1】 a)Ln阳离子在LiCoO2中的靶向掺杂示意图。b)PLCO和各种Ln-LCO的XRD图。c, d)PLCO和Lu-LCO的原子分辨STEM-HAADF图像,及其相应的强度图(右上插图)和纳米束衍射图(右下插图)。由于原子质量低,在HAADF模式下无法观察到O原子和Li原子,但在Lu-LCO的Li层中可以观察到强信号(用红色虚线圆圈标记),表明Lu原子掺杂在Li层。

图1b中的X射线衍射(XRD)图案证明了各种Ln-LCO的成功制备。与原始LiCoO2(表示为PLCO)相比,所有Ln-LCO的(003)/(104)峰强度比均显著降低,表明Ln阳离子掺杂在其锂层中。

为了进一步验证Ln阳离子的掺杂位点,以Lu-LCO为原型,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高角度环形暗场测试(STEM-HAADF)在原子水平上比较了PLCO和Lu-LCO之间的结构差异)。如图1c、d所示,PLCO和Lu-LCO都表现出有序的分层结构。与PLCO相比,在Lu-LCO的Li层中可以观察到强信号(图1d),表明Lu原子占据了Li原子的3a位点,这进一步证明了Ln阳离子被嵌入Li层中。电化学惰性的Ln阳离子可以作为支撑Co-O层的支柱,从而防止它们在高脱锂状态下的结构崩塌。


(2)电化学性能

使用金属Li作为对电极/参比电极,在Li半电池中评估了PLCO和制备的Ln-LCO的电化学性能。如图2a所示,八个样品在0.1 C和3.0–4.6 V的电位范围内提供类似的初始容量≈220 mAh g-1,但与PLCO相比,所有Ln-LCO都显示出增强的循环稳定性。图2b展示了所有Ln-LCO和PLCO在0.5 C循环测试前后的可逆容量。这八个样品的循环稳定性排序如下:PLCO<Pr-LCO<Nd-LCO<Sm-LCO<Eu-LCO<Gd-LCO<Er-LCO<Lu-LCO,即循环稳定性遵循与镧系元素收缩相同的方向,表明镧系元素收缩导致循环稳定性的提高。按照规则,预计Lu-LCO将表现出更长的循环寿命。

图2c所示,进一步的循环测试表明,Lu-LCO确实显示出较长的循环寿命,在200次循环后在0.5 C下具有172.3 mAh g-1的高容量。

AFM:利用镧系收缩,构筑高电压LiCoO2正极的图3

【图2】 a)半电池中PLCO和各种Ln-LCO在3.0–4.6 V电位范围内的循环性能。b)PLCO和各种Ln-LCO的初始和第50次循环放电容量。c)半电池中PLCO和Lu-LCO在3.0–4.6 V电位范围内的循环性能。d)正极材料(PLCO或Lu-LCO)的能量密度和软包电池的中压与循环次数的函数关系。LiCoO2/石墨软包电池在3.0–4.55 V(相当于4.6 V相对Li+/Li)的电压窗口中以0.2 C循环。插图:80个循环后的软包电池。对于PLCO-石墨软包电池,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气体生成,表明有大量的氧气释放。

为了揭示Lu掺杂对LiCoO2高电压稳定性的调制机制,进行了各种表征技术,包括原位XRD、STEM-HAADF、XPS和同步加速器X射线吸收光谱(sXAS)。综上表征,Li层中的Lu原子可以作为支撑Co-O层的支柱,从而通过减少层间距的变化来减少LiCoO2的晶格应变。由于这种结构优势,抑制了不利的相变、氧气释放、微裂纹形成和电解质分解。因此,与PLCO-石墨软包电池相比,Lu-LCO-石墨软包电池中的气体释放受到显著抑制(图2d的插图)。由于镧系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上述Lu-LCO的高电压稳定性调制机制也适用于其他Ln-LCO。


(3)镧系收缩与LiCoO2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为了解镧系元素收缩如何影响Ln-LCO的电化学性能,首先通过XPS和XRD技术研究了合成样品。XPS确定Ln-LCO中的Ln离子的价态为+3,因此它们的离子半径符合镧系收缩定律。从Pr-LCO到Lu-LCO,(003)衍射峰逐渐向更高的2θ角移动(图3a),说明Ln-LCO的c轴间距随着Ln离子半径的减小而减小。

此外,Rietveld精修晶格参数c与计算的Ln-O键长呈线性相关,如图3b所示。基于这些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得出结论,Ln-LCO随着镧系元素收缩而逐渐提高的高电压稳定性与其晶体结构有关。

AFM:利用镧系收缩,构筑高电压LiCoO2正极的图4

【图3】a)在(003)衍射峰处的各种Ln-LCO的XRD图。b)Ln-LCO的Rietveld精修晶格参数c与Ln-O键的键长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线性拟合。c)PLCO和Ln-LCO沿c轴的Co-Co间距。Cox和Coy远离Ln原子。d)LiCoO2结构中沿c轴方向的Co力,作为不同程度的Co偏移的函数。e)Ln-LCO中离Ln离子最近的氧原子的氧释放能量。f)循环后PLCO和Ln-LCO的EPR强度变化趋势。

通过理论模拟比较了不同位置的两个相邻Co原子之间的间距。如图3c所示,最靠近Ln原子的两个Co层之间的间距大大扩大,而下一个最近的Co层之间的间距小于前者。在远离Ln原子的区域,Co-Co间距几乎没有变化。因此推断,掺杂过大尺寸的Ln阳离子会导致较大的Co偏移或晶格应变。

此外,Ln-LCO结构稳定性的理论计算,表示为Co力和氧释放能,阐明稳定性随着晶格应变的降低而增加,即晶格应变是稳定性描述符。具体来说,随着镧系元素从左到右,Co力逐渐减小(图3d),氧释放能量逐渐增加(图3e),表明Co和晶格氧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通过XRD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实验对循环电极进行了非原位研究。XRD结果表明,PLCO循环后生成了新的尖晶石相,其晶体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伴随着晶格氧的损失,因此进行了EPR实验以研究LiCoO2中氧空位的产生。图3f显示了循环后PLCO和Ln-LCO的EPR强度变化趋势。EPR信号强度随镧系元素收缩而降低意味着氧气释放逐渐减少。因此,镧系元素收缩引起的晶格应变降低也会影响LiCoO2长期循环的结构稳定性。


(4)原位实验与改性机制

为了进一步揭示Ln阳离子对LCO电化学性能和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原位XRD研究了PLCO和Ln-LCO在第一次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如图4a所示,所有样品在充电过程中都经历了类似的相变。然而,当电池放电至3.0 V时,代表H3相的新峰出现在PLCO(图4a1)和Pr-LCO(图4a2)中,这意味着它们具有较低的结构可逆性。此外,随着镧系元素收缩,Ln-LCO(003)峰的变化范围逐渐减小(图4a)。

根据布拉格定律,(003)峰的变化范围可以量化为层间距的变化,如图4b所示。显然,Ln-LCO层间距的变化与镧系收缩同向减小,有利于降低Ln-LCO沿c轴方向的晶格应变,从而增强Ln-LCO的电化学可逆性。

AFM:利用镧系收缩,构筑高电压LiCoO2正极的图5

【图4】a)PLCO和Ln-LCO在(003)衍射峰处的原位XRD演变。b)PLCO和Ln-LCO层间距的变化值。c–e)PLCO、掺杂大尺寸Ln3+的LCO和掺杂小尺寸Ln3+的LCO的结构演化机制。

总体而言,Ln-LCO的晶格参数、Co力、氧释放能和(003)峰变化范围均与Ln阳离子半径呈线性相关。这里提出了镧系元素收缩对LiCoO2高电压稳定性的调制机制,如图4c-e所示。

在低电压下,从PLCO中提取Li离子导致相邻Co-O层之间的静电排斥增加,导致它们在a轴或b轴方向上滑动,从而导致相变(4c上半部分)。Ln-O键强于Li-O键,因此Ln阳离子可以抑制Co-O层的滑移,从而抑制Ln-LCO的低压相变(图4d、e上半部分)。当电池被充电到更高的电压时, PLCO表现出较差的结构稳定性(图4c下半部分)。但Li层中的电化学惰性Ln阳离子可以作为支撑Co-O层的支柱,从而减轻Ln-LCO的结构退化。这是与PLCO相比,所有Ln-LCO的电化学性能都得到改善的原因。由于固有的大晶格应变,掺杂有大尺寸镧系元素离子的Ln-LCO(通常是Pr-LCO)抑制了由大量锂离子的提取引起的结构退化(图4d的下半部分)。因此,尽管与PLCO相比,Pr-LCO的高电压稳定性有了显著提高,但它在所有Ln-LCO中表现出最差的电化学性能。随着镧系元素的离子半径减小,通过镧系元素收缩降低晶格应变,增强了Ln-LCO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由于Lu3+的离子半径与Li+最接近,Lu掺杂更有利于提高LiCoO2的结构稳定性图4e的下半部分),因此Lu-LCO在所有Ln-LCO中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


05


成果启示


选择了七种化学性质相似的镧系元素用于掺杂LiCoO2,并展示了离子半径如何影响Ln-LCO的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测试表明,与PLCO相比,所有Ln-LCO都显示出增强的循环稳定性,并且七种Ln-LCO的循环稳定性在与镧系元素收缩相同的方向上增强。使用各种表征技术和理论计算,得出结论,晶格应变是LiCoO2结构稳定性的描述符,而离子半径与晶格应变相关。具体来说,Li层中的电化学惰性Ln阳离子可以作为支柱来抑制不可逆相变并增强晶格氧的稳定性。然而,大尺寸Ln阳离子掺杂会导致Ln-LCO的晶格应变增加,因此掺杂有大尺寸Ln阳离子的Ln-LCO,通常是Pr-LCO,不能承受大量锂离子脱出引起的结构退化。在镧系元素收缩的方向上,Ln阳离子的半径逐渐减小,因此Ln-LCO的电化学性能随着镧系元素收缩而逐渐提高,尤其是Lu-LCO,在所有Ln-LCO中表现出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因此,精心的结构设计,例如,通过使用此规则选择掺杂离子,结合多种改性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LiCoO2电池性能。


06


参考文献


Xia, J., Zhang, N., Yang, Y., Chen, X., Wang, X., Pan, F., Yao, J. Lanthanide Contraction Builds Better High-Voltage LiCoO2 Batteries. Adv. Funct. Mater. 2022, 2212869.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12869





默认 最新
当前暂无评论,小编等你评论哦!
点赞 评论 收藏
关注